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小心自闭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06 23:37
  当邻居家 3 岁的男孩被确诊为自闭症时,小区里不少家长都感到意外。这个孩子平时会跑会跳,也能说简单的词语,怎么看都和 “自闭症” 挂不上钩。但细想起来,他总是独自蹲在角落玩车轮,从不回应别人的呼唤,也拒绝任何肢体接触 —— 这些被忽视的细节,正是自闭症的早期信号。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据统计,我国自闭症患病率约为 1%,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不足,约 70% 的患儿错过了比较好干预时机。作为家长,及时识别孩子的异常表现,是避免悲剧的关键。
 
  一、社交互动:那些 “不寻常” 的距离感
 
  正常孩子在 6 个月左右会对亲人的逗弄做出回应,1 岁时会主动寻求拥抱。但自闭症患儿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
 
  他们可能回避眼神接触,即使和父母对视也会迅速移开视线,仿佛眼前的人只是一件普通物品。叫他们名字时,常常毫无反应,需要多次大声呼喊才可能抬头,且表情淡漠。
 
  在集体环境中,他们总是游离在群体之外。别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时,他们要么独自转圈、排列玩具,要么重复开关门等机械动作,对同伴的邀请毫无兴趣。即使偶尔靠近,也不会用语言或手势交流,而是直接抢夺玩具。
 
  二、语言发育:滞后背后的异常模式
 
  多数自闭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2 岁还不会说简单词语,3 岁无法说完整句子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更值得警惕的是他们独特的语言模式:
 
  鹦鹉学舌是常见表现。当你问 “吃苹果吗”,他们可能重复 “吃苹果吗” 而不是回答 “要” 或 “不要”。有些孩子会背唐诗、唱儿歌,但都是机械记忆,无法理解含义,也不会在相应场景中使用。
 
  他们说话时语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听起来像机器人。即使表达需求,也多用单字或叠词,比如 “饭饭”“水水”,很少使用完整的句子。部分孩子甚至终身没有语言能力,只能通过哭闹或手势表达诉求。
 
  三、行为特征:刻板与偏执的信号
 
  自闭症患儿的行为往往呈现出强烈的刻板性。他们可能对某件物品表现出异常的执着,比如每天抱着同一块毛巾,睡觉时必须放在枕边,一旦拿走就会情绪崩溃。
 
  他们喜欢重复固定的仪式化行为:走路必须沿着直线,出门要走固定路线,吃饭时餐具必须摆成特定角度。如果这些习惯被打破,会出现尖叫、打滚等激烈反应。
 
  此外,他们对感官刺激的反应也异于常人。有的孩子特别怕声音,听到吹风机、吸尘器的声音会捂耳朵尖叫;有的则对疼痛不敏感,摔倒流血也不哭;还有的会反复嗅闻物品,或长时间盯着旋转的风扇、流动的水发呆。
 
  四、容易混淆的 “误区”
 
  很多家长容易将自闭症与其他情况混淆,从而延误干预。比如,把孩子的社交退缩当成 “内向”,把语言迟缓归结为 “说话晚”,把刻板行为解读为 “懂事、有规矩”。
 
  需要注意的是,自闭症与单纯的语言发育迟缓不同,后者虽然说话晚,但社交意愿正常,会用手势、眼神表达需求,对他人的互动有回应。而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说话,但会观察同伴,愿意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只是主动性较弱。
 
  五、发现异常后,家长该做什么?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多种症状,尤其是社交障碍和语言异常同时存在时,应尽快带孩子到专业医院的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科进行评估。目前,自闭症的诊断需要结合行为观察、量表评估等多方面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研究表明,3 岁前是干预的黄金期。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社交沟通训练等,多数患儿的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部分孩子甚至能融入普通学校学习。
 
  作为家长,不必因孩子可能患病而过度焦虑,也不能抱有 “等长大就好了” 的侥幸心理。正视问题、及时行动,才是给孩子比较好的保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他们的成长轨迹出现偏差时,我们的理解与干预,就是照亮他们未来的光。

上一篇:孩子不喜欢肢体接触是自闭症吗?

下一篇:自闭症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该怎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