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经常忘记事情,要检查是否是多动症吗?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1 23:26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1 23:26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刚说完要带的文具转身就忘,前一秒交代的事情下一秒就没了印象。面对孩子频繁忘事的表现,很多家长既困惑又担忧,甚至会产生疑问:小孩经常忘记事情,是不是需要检查是否是多动症?其实,孩子忘事与多动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并非所有忘事都是多动症导致,需结合具体情况科学判断,本文将为家长详细解析这一问题。
一、多动症与孩子忘事:存在哪些关联?
多动症,医学上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其核心症状之一便是注意力不集中,而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会直接导致孩子出现记忆问题,表现为频繁忘事。
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来说,他们难以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件事上,信息在大脑中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会受到干扰。比如,在课堂上,他们可能无法专注听完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导致信息没有被有效记忆,课后自然会忘记作业内容;在家中,家长交代的任务(如收拾玩具、洗手吃饭),他们可能因为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而没有 “听进去”,进而出现忘记的情况。
此外,多动症孩子的执行功能(包括计划、组织、记忆管理等能力)通常发育相对滞后,这也会加剧忘事的频率。例如,他们难以合理规划自己的物品摆放,经常找不到玩具、书本,本质上也是记忆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而非单纯的 “粗心” 或 “故意不听话”。
二、区分 “正常忘事” 与 “多动症相关忘事”:关键看 3 个维度
孩子的大脑发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意力和记忆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完善,因此,低龄儿童偶尔忘事属于正常现象。家长需学会区分 “正常忘事” 与可能和多动症相关的 “异常忘事”,可从以下 3 个维度判断:
忘事的频率与场景
正常情况下,孩子忘事多是偶尔发生,且多与 “信息接收时注意力被干扰” 有关(如正在玩玩具时被家长突然交代任务),在他们专注的场景下(如喜欢的动画片剧情、感兴趣的游戏规则),记忆能力通常正常。而如果孩子忘事频率极高,且在不同场景(家庭、学校、课外班)都频繁出现,比如每天都忘记带作业、多次丢失个人物品、反复忘记老师和家长的重要叮嘱,就需要警惕是否与注意力问题相关。
是否伴随其他症状
单纯的正常忘事,孩子不会同时出现多动、冲动等表现。但如果孩子除了频繁忘事,还伴有明显的多动症状(如坐不住、上课频繁起身、手脚不停扭动)、冲动症状(如打断别人说话、排队时插队、做事不考虑后果),且这些症状持续存在 6 个月以上,对学习、社交造成了明显影响,那么就需要考虑进行多动症相关检查。
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正常忘事不会给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成长带来严重困扰,经过家长的提醒和引导,孩子能较快改进。但如果孩子的忘事问题已经影响到正常学习(如因忘记知识点导致成绩下滑)、人际关系(如因忘记朋友的约定引发矛盾)、生活自理(如经常忘记刷牙、洗脸等基础任务),且长期无法通过常规引导改善,就需要专业评估,排除多动症等神经发育问题的可能。
三、孩子频繁忘事:家长该如何科学应对?
当发现孩子经常忘事时,家长不必急于下结论,可按照以下步骤科学应对:
先观察,记录具体情况
家长可以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孩子忘事的具体细节:忘事发生的场景(何时、何地)、忘事的内容(作业、物品、任务)、当时孩子的状态(是否在专注做其他事)、是否有其他伴随行为(多动、冲动)。通过记录,能更清晰地判断孩子忘事的性质,为后续应对提供依据。
尝试基础干预:帮孩子建立 “记忆辅助习惯”
对于年龄较小或症状较轻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培养习惯帮助改善忘事问题。比如,和孩子一起制作 “任务清单”,将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需要带的物品写在清单上,让孩子对照清单执行;教孩子学会 “分类收纳”,固定物品摆放位置(如书包里的文具放在特定夹层、玩具放在专属收纳箱),减少因物品混乱导致的遗忘;还可以通过 “重复强化” 的方式,在孩子接收信息时(如交代作业),让孩子复述一遍,确保信息被有效接收。
及时就医:寻求专业评估与指导
如果经过 1-2 个月的观察和基础干预后,孩子忘事问题没有改善,甚至伴随多动、冲动等症状,对生活造成明显影响,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儿童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行为量表测评、注意力测试等方式,综合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多动症或其他认知、神经发育问题,并根据评估结果给出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如行为治疗、家庭指导等),避免因延误干预影响孩子的成长。
四、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为儿童成长提供专业医疗支持
面对孩子频繁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成长难题,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可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支持。该医院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尤其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评估与干预方面,拥有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
医院的诊疗过程注重 “个体化” 与 “科学化”,医生会结合孩子的年龄、症状表现、生活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避免盲目判断;在干预方案制定上,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结合行为治疗、家庭指导等温和方式,帮助孩子改善症状,同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辅助训练,形成 “医疗 + 家庭” 的协同干预模式。
此外,医院营造了适合儿童的就医环境,从就诊流程到诊室布置,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减少孩子对就医的抵触情绪,让家长和孩子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诊疗。医院始终以 “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为目标,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助力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健康难题。
上一篇:如何帮助多动症的孩子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