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挤鼻子、眨眼睛,是不是抽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2 23:38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2 23:38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会发现孩子出现一些奇怪的小动作:频繁眨眼睛、不自觉地缩鼻子、清嗓子,甚至做出耸肩、咧嘴等奇怪表情。起初,这些行为可能被当作“坏习惯”或调皮行为,家长往往会提醒、制止,甚至责备。然而,当这些动作反复出现且难以控制时,家长就需要警惕——这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早期信号。了解抽动症的典型表现和应对方式,有助于及时识别问题,避免误判延误。
抽动症是什么?并非“坏习惯”
抽动症,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行为。它不是孩子故意为之,也不是缺乏管教的结果,而是大脑神经功能调节异常所导致的生理现象。许多孩子在抽动发生时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但无法通过意志力完全抑制,常因此感到焦虑、尴尬甚至自卑。
常见抽动表现:从眨眼到发声
抽动症状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
运动性抽动通常先出现在面部,表现为频繁眨眼、皱眉、努嘴、缩鼻、耸肩、摇头等。这些动作看似像在“做鬼脸”,但其特点是突然、短暂、重复,且孩子无法自主控制。例如,孩子可能在安静看书时突然连续眨眼十几次,或在说话过程中不自觉地皱鼻子。
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无意识地发出声音,如清嗓子、咳嗽、吸鼻、发出“嗯”“啊”等怪声。部分孩子可能在紧张或疲劳时症状加重,而在专注游戏或睡眠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状具有波动性,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随后又有所缓解,甚至暂时消失。这种变化性容易让家长误以为孩子“好了”,从而忽视潜在问题。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些动作?
目前医学认为,抽动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有家族史的孩子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此外,大脑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调节失衡,也可能影响运动控制通路,导致不自主抽动。
环境与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长期的学习压力、家庭关系紧张、作息不规律、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都可能成为诱发或加重症状的外部诱因。某些研究也提示,链球菌感染等免疫因素可能与部分儿童抽动症状的出现有关,但具体机制仍在探索中。
如何区分抽动症与其他问题?
孩子频繁眨眼,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眼睛干涩或结膜炎;反复清嗓子则容易被当作鼻炎或咽炎。然而,如果经过眼科或耳鼻喉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症状仍持续存在,就应考虑抽动症的可能性。
与习惯性动作不同,抽动行为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控性。而多动症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多动,与抽动症虽有部分重叠,但核心表现不同。若孩子同时存在注意力问题、情绪波动或强迫行为,建议进行全面评估。
家长该如何应对?
面对孩子的抽动行为,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过度关注、反复提醒“别眨了”“别清嗓子”等,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症状加重。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批评和指责,给予孩子理解与支持。
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帮助孩子缓解症状,如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鼓励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和轻松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减轻神经系统的负担。
如果抽动症状明显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社交或情绪状态,建议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提供行为干预、心理支持或必要的医学指导。
关于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设有儿童神经系统与发育行为相关问题的临床支持体系。医院关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抽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育迟缓等表现,提供包括医学评估、发展监测在内的综合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注重结合儿童个体特点,协助家庭了解孩子的发育需求,推动科学育儿理念的实践。医院致力于为儿童提供连贯、规范的健康管理路径,支持儿童在生理与心理层面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孩子频繁干咳?或是抽动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