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眨眼、挤鼻子,可能是抽动症早期信号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2 23:38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2 23:38
孩子近段时间总是不自觉地眨眼、皱鼻子,是眼睛不舒服?还是在模仿别人做鬼脸?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这类行为时,往往会先归因于用眼疲劳、过敏或调皮捣蛋。然而,当这些动作反复、刻板地出现,且孩子自己也无法控制时,可能并非简单的习惯问题,而是抽动症的早期表现。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类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性问题,主要特征是出现不自主、快速、重复的肌肉运动或发声行为。这些行为不受孩子主观意志控制,尽管他们有时能短暂抑制,但会感到明显的不适或紧张,之后症状反而可能加重。
抽动症并非心理疾病,也不是孩子故意“装样子”或缺乏管教所致。其发生与大脑神经递质调节、遗传背景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多数患儿在5至10岁之间首次出现症状,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
抽动症的常见表现
抽动症状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早期多以简单的运动性抽动为主。
运动性抽动通常先出现在头面部,如频繁眨眼、皱眉、努嘴、耸鼻、缩鼻子、摇头、耸肩等。这些动作看似像是孩子在“挤眉弄眼”,但其特点是突发、短暂、重复,且难以通过提醒或批评消除。例如,孩子可能在安静听课时突然连续眨眼,或在说话过程中不自觉地做出缩鼻动作。
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无意识地发出声音,如清嗓子、咳嗽、吸鼻、发出“嗯”“啊”等无意义的音节。部分孩子在紧张、疲劳或注意力集中时症状会明显加重,而在放松、专注游戏或睡眠时则减轻或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状具有波动性,可能在几周或几个月内变化,时轻时重,甚至暂时缓解。这种特点容易让家长误以为症状已经消失,从而忽视持续观察和科学管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动作?
目前认为,抽动症的发生与大脑内神经环路的功能异常有关,特别是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调节失衡相关。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类似情况,孩子出现抽动的风险可能相对增加。
此外,外部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例如,长期精神紧张、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饮食中摄入过多含添加剂的食品等,都可能成为抽动发作的诱因。某些感染或免疫反应也被认为可能与部分儿童抽动症状的出现有关,但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之中。
如何与其它问题区分?
频繁眨眼容易被误认为是结膜炎、干眼症或视疲劳;反复缩鼻子则可能被当作过敏性鼻炎的表现。如果经过眼科或耳鼻喉科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而症状仍持续存在,家长应考虑抽动症的可能性。
与习惯性动作不同,抽动行为具有不可控性和刻板重复的特点。而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虽然部分抽动症患儿可能合并注意力问题,但两者表现重点不同。因此,当孩子出现多种异常行为时,建议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问题性质。
家庭应对建议
面对孩子的抽动行为,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指责或反复提醒,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症状加重。应保持平和心态,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辅助缓解症状,如保证规律作息、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鼓励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有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稳定。
若抽动行为明显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或情绪状态,建议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进行系统评估和科学指导。
关于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致力于儿童发育行为问题的临床支持。医院设有针对儿童抽动症、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育迟缓等问题的评估与管理路径,注重结合医学观察与个体化服务模式。在服务过程中,强调对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理解,协助家庭识别早期信号,推动科学干预理念的实践。医院通过多维度的健康管理方式,支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身心协调发展。
下一篇:孩子老眨眼、清嗓?要及时就诊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