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些“小动作”可能是抽动症的信号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14 20:40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14 20:40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常常会注意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膀,甚至不自觉地发出怪声。许多家长会误以为这是孩子调皮捣蛋或习惯问题,但实际上,这些行为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信号。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发展造成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抽动症的典型表现、成因及应对方法,帮助家长科学识别并正确处理孩子的异常行为。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一种以不自主、突然、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见于面部(如眨眼、皱眉、歪嘴)、颈部(如耸肩、转头)或四肢(如甩手、踢腿);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清嗓子、哼声、犬吠样叫声,甚至秽语(说脏话)。抽动症状通常在紧张、疲劳或焦虑时加重,而在专注或放松时减轻。
抽动症的常见误区
许多家长对抽动症存在误解,容易将其与不良习惯或心理问题混淆。例如,孩子频繁眨眼可能被误认为是“眼睛疲劳”,耸肩被当作“模仿他人”,而发声性抽动则可能被解读为“故意捣乱”。事实上,抽动症是神经生理问题,并非孩子主观可控的行为。若家长一味批评或强行纠正,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症状恶化。
抽动症的成因有哪些?
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抽动症或相关精神疾病史的孩子患病风险较高。
神经生化异常:大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导致抽动症状。
环境因素: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心理压力、睡眠不足或接触刺激性物质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家长如何初步识别抽动症?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表现,家长需警惕抽动症的可能:
抽动频率高,每天多次出现,持续数周以上;
症状多样化,如同时存在眨眼和清嗓子;
抽动行为无法通过提醒或惩罚完全控制;
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或情绪问题。
若怀疑孩子患有抽动症,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
抽动症的治疗与干预
抽动症的治疗需结合个体情况,常见方法包括:
行为干预:通过习惯逆转训练(HRT)帮助孩子识别并替代抽动行为。
心理支持:减轻孩子的焦虑和压力,改善家庭和学校环境。
药物治疗:中重度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症状。
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行为,而是通过鼓励和接纳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上一篇:孩子确诊抽动症,家长要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