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家长须了解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29 19:48
  在儿童发育行为问题中,抽动症和多动症是两种容易被混淆的障碍。虽然它们都常见于儿童期,且可能同时存在,但两者的病因、症状表现和干预方式有显著不同。家长若能准确区分这两种问题,将有助于更科学地应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本文将详细对比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识别。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症状通常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常见于4至6岁儿童。抽动症可分为暂时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图雷特综合征,后者症状较为严重,可能持续至成年。
 
  抽动症的核心表现是“不自主性”,即孩子无法通过意志控制抽动行为,且症状在情绪紧张、疲劳或焦虑时可能加重。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医学名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多动症通常在学龄前或学龄期显现,并可能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阶段。
 
  多动症的核心表现包括三个方面:注意力缺陷(如容易分心、难以持续完成任务)、多动(如坐立不安、手脚不停)和冲动(如未经思考就行动、插话)。这些症状会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主要症状对比
 
  虽然抽动症和多动症都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但它们的症状表现有明显区别:
 
  抽动症的典型症状
 
  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如眨眼、耸肩、甩头等;
 
  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发出怪声等;
 
  症状会随时间波动,紧张或疲劳时加重;
 
  抽动行为通常是短暂的、重复的,孩子有时能暂时抑制。
 
  多动症的典型症状
 
  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心,做事粗心;
 
  坐立不安,手脚小动作多,无法安静;
 
  冲动行为,如插话、打断他人、难以等待;
 
  行为缺乏计划性,做事缺乏条理。
 
  简单来说,抽动症更多表现为“身体动作或声音的不自主”,而多动症则表现为“注意力与行为控制的问题”。
 
  发病机制与病因差异
 
  抽动症和多动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两者都可能与遗传因素、脑部神经递质失衡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抽动症主要与基底神经节和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相关;
 
  多动症则与额叶皮质功能不足、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调节异常相关。
 
  此外,抽动症有时会与多动症共病,即同一孩子同时患有两种障碍,这增加了诊断和干预的复杂性。
 
  对孩子生活的影响
 
  抽动症和多动症都会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式不同:
 
  抽动症孩子可能因抽动行为被同学嘲笑或误解,导致自卑或社交回避;
 
  多动症孩子则因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容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与同伴发生冲突。
 
  家长需要理解,这些行为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神经发育障碍的表现,应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家长如何应对与干预
 
  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观察记录:详细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包括频率、场景和持续时间,有助于医生诊断。
 
  避免指责:不要批评或惩罚孩子的异常行为,以免加重心理负担。
 
  营造支持环境:保持家庭氛围轻松,减少压力源,保证规律作息。
 
  寻求专业评估:如怀疑孩子患有抽动症或多动症,应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配合干预计划:根据医生建议,可能需要行为训练、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致力于儿童健康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设有儿童发育行为科、神经内科、心理康复科等特色科室。医院拥有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和完善的诊疗设备,为抽动症、多动症等儿童发育行为问题提供系统评估与个体化干预方案。医院注重多学科协作,结合医学、教育、心理等手段,帮助孩子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能力。此外,医院定期开展家长课堂与科普讲座,为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上一篇:孩子频繁耸肩、眨眼,控制不住?警惕抽动症

下一篇:抽动障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