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耸肩、眨眼,控制不住?警惕抽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22 23:43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22 23:43
“孩子近段时间总是频繁眨眼,有时还会不自觉地耸肩,提醒他也没用,好像自己也控制不住。”这样的描述,在儿童门诊中屡见不鲜。许多家长起初以为这只是孩子的“坏习惯”或“调皮捣蛋”,试图通过批评、纠正来制止,却发现效果甚微,甚至愈演愈烈。事实上,这些看似“怪异”的动作,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早期信号。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若未能及时识别和干预,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社交、学习乃至自信心造成长期影响。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抽动症,帮助家长科学判断、正确应对。
认识抽动症:不只是“小动作”那么简单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抽动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根据症状表现和持续时间,抽动症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图雷特综合征(即多发性抽动症)三种类型。
抽动症状通常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包括眨眼、耸鼻、歪嘴、耸肩、甩头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吼叫、秽语等。这些症状通常在4-6岁之间首次出现,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状在紧张、焦虑、疲劳时可能加重,而在专注或放松时减轻,睡眠时则完全消失。
抽动症与“坏习惯”的区别
许多家长难以区分抽动症与普通“坏习惯”,以下关键点可帮助判断:
是否可自主控制:坏习惯通常可通过提醒和意志力暂时控制,而抽动症孩子往往难以抑制,强行控制后会出现“反弹”,即抽动更加频繁。
症状变化性:坏习惯相对固定,而抽动症状会“游走”,今天眨眼,明天可能变成耸肩,症状类型和部位经常变化。
前驱感觉:约90%的抽动症孩子在抽动前会有某种不适感,如眼睛发痒、脖子发紧等,通过抽动才能缓解,这是坏习惯所不具备的。
持续时间:短暂性抽动障碍症状持续至少4周但不超过1年,慢性抽动障碍则超过1年,而坏习惯通常持续时间较短。
抽动症的成因与风险因素
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约10%-15%的抽动症患儿有家族史,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生化因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被认为是抽动症的主要生物学基础。
环境因素:孕期感染、缺氧、难产等围产期并发症,以及链球菌感染、心理应激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共患病影响:约50%-60%的抽动症儿童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等,这些共患病会显著影响孩子的整体功能。
家长如何科学应对抽动症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状,家长应避免以下误区:过度关注、反复提醒、批评指责、强制纠正。这些做法不仅无效,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加重抽动症状。科学应对应遵循以下原则:
及时专业评估:当孩子出现反复、不自主的抽动症状时,应及时到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儿科或精神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明确诊断。
行为干预优先:对于轻中度抽动症,习惯逆转训练(HRT)、综合行为干预(CBIT)等非药物疗法是首选,帮助孩子识别前驱感觉,学习竞争反应。
药物治疗谨慎:对于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如α2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剂量。
心理支持不可或缺: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抽动症,减少羞耻感;调整家庭教养方式,营造宽松氛围;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处理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学校沟通配合:与老师保持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避免因抽动症状被同学嘲笑或老师批评,必要时可申请教育 accommodations。
孩子频繁耸肩、眨眼,控制不住,可能是抽动症的信号,而非简单的“坏习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些行为,既不盲目焦虑,也不掉以轻心。早期识别、专业干预、科学养育,是帮助抽动症孩子克服困难的关键。记住,抽动症孩子需要的不是批评和纠正,而是理解、接纳和支持。让我们用科学的爱,陪伴孩子走过这段特殊的成长旅程,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上一篇: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抽动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