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小孩为什么对疼痛反应不明显?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1 23:29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1 23:29
在照顾自闭症小孩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会遇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孩子对疼痛的反应明显比普通小孩迟钝。比如,不小心摔倒磕破膝盖,普通小孩会立刻哭闹,而自闭症小孩可能只是平静地站起来,毫无痛苦表现;甚至有时身体出现炎症、外伤,家长也是通过发现伤口、异常行为(如精神萎靡)才察觉,孩子自身几乎不会主动表达疼痛。这种 “疼痛反应不明显” 的特点,不仅可能导致家长错过孩子身体异常的早期信号,还可能增加孩子受伤、感染的风险。不少家长疑惑,孩子是真的感觉不到疼痛,还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实际上,自闭症小孩疼痛反应不明显,并非 “没有痛感”,而是与神经发育、感知觉加工、沟通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背后原因,并给出家长可落地的应对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保护孩子。
一、神经发育异常:疼痛信号加工与传递受阻
疼痛感知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过程,需要大脑、脊髓、外周神经协同工作 —— 外周神经感受到疼痛刺激后,将信号传递至脊髓,再由脊髓传递到大脑的疼痛中枢,终形成疼痛感知与反应。而自闭症小孩的神经发育存在异常,可能导致这一 “疼痛信号通路” 出现阻断或延迟,进而表现出疼痛反应不明显。
从大脑结构与功能来看,研究发现自闭症小孩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岛叶、前扣带回皮层等与疼痛加工相关的区域,可能存在结构异常(如灰质体积减少)或功能连接减弱。其中,岛叶负责整合疼痛的感官信息与情绪体验,前扣带回皮层则参与疼痛相关的情绪反应与决策;当这些区域发育异常时,孩子即使接收到疼痛信号,也难以将其转化为 “痛苦的情绪体验”,自然不会表现出哭闹、躲避等典型疼痛反应。
从神经递质与激素水平来看,自闭症小孩体内的 5 - 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能存在失衡。5 - 羟色胺不仅参与情绪调节,还对疼痛信号的传递有重要影响,当 5 - 羟色胺水平异常时,可能会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降低孩子对疼痛的敏感度;此外,部分自闭症小孩的内啡肽(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神经肽)水平较高,内啡肽能与大脑的阿片受体结合,起到 “天然止痛药” 的作用,进一步减弱孩子对疼痛的感知。
从外周神经敏感性来看,少数自闭症小孩可能存在外周神经功能异常,导致外周神经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比如,对针刺、高温等刺激的感知阈值升高,只有当刺激强度远超普通小孩的耐受范围时,才会产生微弱的疼痛感知,这也使得他们在面对轻微至中度疼痛时,几乎没有明显反应。
二、感知觉整合障碍:疼痛信号被 “其他刺激” 掩盖
自闭症小孩普遍存在感知觉整合障碍,他们难以将外界的多种感官刺激(如声音、触觉、疼痛)进行有效筛选与整合,往往会过度关注某一种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 —— 这种 “感知觉优先级混乱”,可能导致疼痛信号被其他更吸引他们的刺激 “掩盖”,进而表现出疼痛反应不明显。
比如,当自闭症小孩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如盯着旋转的风扇、玩固定的玩具)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这些视觉或触觉刺激上,大脑会优先处理这些 “感兴趣的信号”,而对同时出现的疼痛信号(如不小心被玩具划伤手指)“视而不见”。此时,并非孩子没有接收到疼痛信号,而是疼痛信号被 “优先级更高的感知刺激” 压制,没有进入意识层面形成疼痛反应。
此外,自闭症小孩对某些非疼痛刺激可能存在 “过度敏感”,比如对微小的声音、衣服标签的触觉过度关注,这些过度敏感的刺激会占据他们的感知通道,导致大脑没有多余的 “认知资源” 去处理疼痛信号。例如,孩子可能因为衣服标签摩擦皮肤而感到极度不适,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种触觉刺激上,即使同时出现轻微的腹痛,也无法察觉并表达。这种 “感知觉失衡”,进一步加剧了疼痛反应不明显的现象。
三、沟通与表达障碍:无法传递 “疼痛信号”
自闭症小孩存在明显的社交沟通障碍,他们难以用语言或肢体动作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感受到疼痛,也无法像普通小孩那样通过 “说疼”“哭闹”“指向疼痛部位” 等方式传递信号 —— 这种 “表达缺失”,往往让家长误以为孩子对疼痛反应不明显,甚至感觉不到疼痛。
对语言发育迟缓或无语言的自闭症小孩来说,他们缺乏表达疼痛的 “语言工具”。比如,当孩子牙疼时,普通小孩会说 “妈妈,我牙疼”,而自闭症小孩可能只会通过烦躁、摇头、拒绝吃饭等间接方式表达,但这些行为并非 “典型的疼痛反应”,家长很容易误解为 “孩子调皮”“挑食”,而忽略背后的疼痛问题。
即使是有语言能力的自闭症小孩,也可能存在 “疼痛词汇缺乏” 或 “无法关联疼痛与语言” 的问题。他们可能知道 “疼” 这个词,但无法将 “牙疼”“肚子疼” 等具体的疼痛感受与 “疼” 关联起来,无法准确描述疼痛的部位、程度;有些孩子甚至会用错误的语言表达,比如将 “肚子疼” 说成 “肚子不舒服”,但家长若不仔细观察,也难以意识到这是疼痛的信号。
此外,自闭症小孩的非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普通小孩疼痛时会通过皱眉、捂疼痛部位、身体蜷缩等肢体动作传递信号,而自闭症小孩可能只会表现出 “无目的的哭闹”“重复动作增多” 等行为,这些行为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家长难以将其与 “疼痛” 联系起来,进而错过及时处理的时机。
四、应对建议: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疼痛
面对自闭症小孩疼痛反应不明显的特点,家长不能被动等待孩子 “表现出疼痛”,而需要通过 “主动观察”“细节判断”“提前预防” 来保护孩子,避免因忽视疼痛导致健康风险。
首先,关注 “非典型疼痛信号”,建立孩子的 “行为档案”。家长可日常记录孩子的正常行为表现(如情绪状态、饮食、睡眠、重复动作频率),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如突然拒绝吃饭、睡眠不安稳、重复动作增多、情绪烦躁或萎靡、频繁触摸某一部位),及时检查孩子的身体,查看是否有伤口、红肿、异常肿块等,同时结合近期活动(如是否摔倒、是否接触过尖锐物品)判断是否存在疼痛可能。
其次,通过 “结构化疼痛评估工具” 辅助判断。对于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孩子,家长可制作简单的 “疼痛表情卡片”(如微笑、皱眉、哭泣等不同表情,对应 “不疼”“有点疼”“很疼”),当怀疑孩子疼痛时,引导孩子通过指认卡片表达疼痛程度;对于无语言或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使用 “FLACC 疼痛评估量表”(从面部表情、腿部动作、活动度、哭闹情况、安抚效果五个维度打分),通过客观行为打分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疼痛。
,做好 “预防措施”,减少疼痛风险。家长可对家中环境进行 “安全改造”,如将尖锐的家具边角贴上防撞条、避免孩子接触高温物品、定期检查玩具是否有破损(防止划伤);同时,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如龋齿、肠道寄生虫、炎症等),避免这些问题引发慢性疼痛却被忽视。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的医疗机构,主要为儿童提供发育行为、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的健康服务,其中包含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评估、干预与健康指导服务。医院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在了解自闭症儿童疼痛反应不明显的特点后,会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帮助家长学习如何观察孩子的非典型疼痛信号、使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判断孩子是否疼痛;同时,医院会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全面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避免因疼痛反应不明显导致病情延误。此外,医院还会通过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沟通与表达能力,间接提升他们传递疼痛信号的能力。医院注重为儿童打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减少孩子就医时的紧张与抵触情绪,同时通过健康科普,为家长提供自闭症儿童护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助力家长更好地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上一篇:自闭症干预,越早越好吗?
下一篇:自闭症孩子的感知力如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