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多动症的孩子控制行为?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20 20:31
  多动症孩子常因自控力较弱,出现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如上课随意走动、打断他人说话、难以遵守规则等,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社交,还可能让孩子遭受误解或批评,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对家长而言,帮助孩子控制行为并非 “纠正错误”,而是通过科学的引导与训练,让孩子逐渐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很多家长尝试过说教、批评等方式,却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加剧亲子矛盾。本文将从 “规则建立、正向激励、即时干预、环境适配” 四个维度,分享帮助多动症孩子控制行为的实用方法,助力家长高效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一、建立 “清晰简单” 的规则:让孩子知道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多动症孩子对复杂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较弱,模糊的要求容易让他们无所适从,进而出现行为失控。家长需为孩子建立清晰、简单、可操作的规则,让孩子明确行为边界。
 
  1. 规则 “少而精”,聚焦核心行为
 
  家长无需为孩子制定过多规则,优先聚焦影响学习、社交的核心行为(如 “上课不随意走动”“不打断他人说话”“完成作业后再玩”),每次制定 12 条规则,待孩子熟练遵守后,再逐步增加。例如,初期可先制定 “吃饭时不离开座位” 这一条规则,避免同时要求 “不挑食”“不说话”,导致孩子难以兼顾。
 
  2. 规则表述 “正向具体”,避免负面否定
 
  避免用 “不许”“不要” 等否定式表述(如 “不许上课说话”),改用正向、具体的指令(如 “上课想说话时,先举手”),让孩子清楚知道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同时,将规则可视化,如写在卡片上贴在客厅、书桌旁,或画成简单的漫画(如 “举手说话” 的画面),帮助孩子记忆。例如,针对 “完成作业后再玩” 的规则,可画一张 “写作业→检查→玩玩具” 的流程图,让孩子直观理解行为顺序。
 
  3. 规则执行 “前后一致”,不随意妥协
 
  规则一旦制定,家长需保持执行的一致性,不因孩子哭闹、撒娇而随意妥协。例如,约定 “每天只能看 20 分钟手机”,到时间后无论孩子如何请求,都需温和而坚定地关闭手机,同时用其他活动转移注意力(如 “我们去玩你喜欢的积木吧”)。若规则执行反复无常,会让孩子认为 “规则可以打破”,更难形成行为自控力。
 
  二、用 “正向激励” 替代 “批评指责”: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多动症孩子对负面评价更敏感,频繁批评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反而导致行为问题加重。家长应多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及时肯定孩子的良好行为,让孩子在 “被认可” 中主动控制行为。
 
  1. 激励 “即时具体”,关联目标行为
 
  当孩子出现符合规则的行为时,需即时给予反馈,且明确指出 “值得肯定的行为”。例如,孩子今天上课没有随意走动,放学回家后家长应立刻说 “妈妈听说你今天上课一直坐在座位上,特别遵守规则,真了不起”,而非笼统地说 “你今天表现很好”。即时具体的激励能让孩子清楚知道 “哪种行为是对的”,进而愿意重复。
 
  2. 选择 “孩子感兴趣” 的激励方式
 
  激励方式需结合孩子的兴趣,才能发挥较大的效果。若孩子喜欢贴纸,可制作 “行为奖励表”,每做到一次目标行为就贴一张贴纸,集齐 10 张贴纸兑换一次小奖励(如去公园玩、买一本喜欢的绘本);若孩子喜欢亲子互动,可将 “亲子游戏时间” 作为奖励,告诉孩子 “如果你能独立完成作业,晚上我们就一起玩 30 分钟拼图”。避免用物质奖励过度,优先选择能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兴趣的激励方式。
 
  3. 接纳 “不完美”,允许孩子有进步空间
 
  多动症孩子的行为改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需接纳孩子的 “不完美”,即使孩子偶尔出现行为反复,也不要否定之前的进步。例如,孩子连续 3 天做到 “吃饭不离开座位”,第 4 天又起身走动,家长可温和地说 “你前 3 天一直做得很好,今天可能有点着急了,我们再试试,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到”,而非指责 “你怎么又不听话了”。包容的态度能让孩子更有信心坚持良好行为。
 
  三、“即时干预” 技巧:在行为失控前及时引导
 
  当孩子出现行为失控的苗头时,家长若能及时干预,可有效避免问题行为升级。即时干预的核心是 “转移注意力”“简化指令”,而非强行制止。
 
  1. 提前 “预判信号”,主动引导
 
  家长需熟悉孩子行为失控前的信号(如坐立不安、频繁摆弄物品、情绪烦躁),当发现这些信号时,主动介入引导。例如,孩子在超市里开始哭闹着要玩具,家长可立刻转移话题 “你看前面有你喜欢的水果,我们一起去挑一个好不好”,或给出简单指令 “我们先去结账,回家后可以玩你的积木”,用新的目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哭闹加剧。
 
  2. 用 “肢体提示” 替代 “语言说教”
 
  多动症孩子在情绪激动时,难以听进语言说教,家长可通过温和的肢体提示帮助孩子冷静。例如,孩子在与人交谈时频繁打断他人,家长可轻轻握住孩子的手,用眼神示意 “等别人说完再讲”;孩子在课堂上想站起来时,老师可走到孩子身边,轻拍他的肩膀,小声说 “再坚持一会儿,下课就可以去玩了”。肢体提示更温和,且能让孩子快速理解 “需要控制行为”。
 
  3. 若行为已失控,先 “平静处理” 再 “事后沟通”
 
  若孩子已出现严重行为失控(如摔东西、哭闹不止),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将孩子带到安静的环境(如房间、走廊),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用简单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刚才发生了什么”“下次可以怎么做”。例如,孩子因玩具被抢而摔东西,待其平静后家长可问 “你刚才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抢很生气?其实你可以告诉妈妈,我们一起想办法,摔东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的后果,学习正确的处理方式。
 
  四、调整 “家庭环境”:为孩子创造 “易自控” 的氛围
 
  家庭环境对多动症孩子的行为控制影响极大,杂乱、刺激过多的环境会让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进而加剧行为问题。家长可通过调整环境,减少干扰因素,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行为。
 
  1. 简化 “视觉环境”,减少干扰
 
  将孩子的学习区、生活区整理整洁,避免摆放过多玩具、零食等干扰物品。例如,孩子的书桌上只放当前需要使用的课本、文具,其他玩具、绘本收进柜子里;客厅里减少电子设备的摆放,避免孩子被电视、手机等吸引而难以专注。简洁的视觉环境能帮助孩子减少注意力分散,更易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2. 固定 “生活作息”,建立规律感
 
  规律的作息能让孩子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减少因 “混乱” 导致的行为失控。家长需为孩子制定固定的作息表,如早上 7 点起床、晚上 9 点睡觉、下午 4 点  5 点进行户外活动,且周末尽量保持一致。规律的生活能让孩子知道 “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进而提升行为自控力。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医疗健康服务的机构,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如多动症)的诊疗与行为干预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专业的医疗支持。医院注重结合孩子的个体情况,通过详细评估明确孩子的行为特点与问题根源,制定包括行为训练、家庭指导在内的个性化干预方案,教家长如何科学建立规则、运用正向激励、进行即时干预,帮助孩子逐步提升行为自控力。同时,医院还会为家长提供长期的随访指导,根据孩子的改善情况调整干预策略,助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医院始终以儿童健康为核心,致力于为孩子营造温馨、专业的医疗环境,通过 “医疗干预 + 家庭协作” 的模式,帮助多动症孩子更好地控制行为,健康成长。

上一篇:孩子注意力差、坐不住?或许是ADHD信号!

下一篇:总被老师投诉调皮?其实孩子可能患有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