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被老师投诉调皮?其实孩子可能患有多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20 20:31
  “老师又找我了,说孩子上课坐不住,总打扰同学”“在家写作业磨磨蹭蹭,半小时的任务能拖两小时”…… 不少家长常把这些表现归为 “孩子调皮、不听话”,甚至用批评、惩罚的方式试图纠正。但你是否想过,孩子反复出现的 “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并非故意调皮,而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发出的信号?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儿童 ADHD 患病率约为 6.26%,意味着每 16 个孩子中就可能有 1 个受此困扰。但由于认知误区,很多家长将其与 “调皮” 混淆,导致孩子错过比较好干预时机。
 
  一、别再混淆!多动症与 “调皮” 的 3 个关键差异
 
  很多家长难以区分孩子是正常调皮还是患有多动症,其实两者在行为表现、持续性和影响上有明显不同,可从这三个维度判断:
 
  行为的 “可控性” 不同
 
  正常调皮的孩子能根据场景调整行为: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醒后,会暂时收敛小动作;看到他人认真学习时,能模仿着安静一会儿。但多动症孩子的多动、冲动行为往往 “不受控”—— 即使知道课堂纪律,也难以克制自己玩文具、和同学说话;即使被批评,没过几分钟又会重复不当行为。
 
  注意力的 “稳定性” 不同
 
  调皮的孩子只是对不感兴趣的事(如枯燥的作业)注意力不集中,遇到喜欢的动画片、玩具时,能专注半小时以上。而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缺陷是 “广泛性” 的:无论是上课、写作业,还是看喜欢的绘本、玩游戏,都难以长时间专注,容易被外界微小的声音、动静干扰,比如听到窗外的鸟叫就会放下手中的事,忘记原本的任务。
 
  对生活的 “影响范围” 不同
 
  正常调皮不会影响孩子的核心能力:虽然偶尔惹麻烦,但能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友好相处、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而多动症孩子的问题会贯穿生活各方面:作业经常漏题、忘带文具,与同学玩时容易因冲动发生矛盾,甚至因为长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落后,逐渐产生自卑心理。
 
  二、发现这些信号,别拖延!及时干预是关键
 
  如果孩子持续出现以下表现超过 6 个月,且影响到学习、社交,家长需警惕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注意力缺陷表现: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事时容易分心,比如写作业时频繁起身喝水、玩橡皮;很难有条理地完成任务,书桌、书包总是杂乱无章;听别人说话时经常 “走神”,答非所问。
 
  多动冲动表现:坐不住,上课喜欢扭动身体、踢椅子;很难安静地玩耍,比如看绘本时只能坚持 5 分钟就跑去玩玩具;说话冲动,经常打断别人的对话;容易因一时冲动做出危险行为,比如在楼梯上追逐打闹。
 
  需要强调的是,多动症不是 “孩子不听话”,也不是 “家长教育不当”,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神经发育障碍。家长不必焦虑,更不要给孩子贴 “调皮鬼”“笨孩子” 的标签 —— 早期干预(如行为训练、心理疏导,必要时配合专业治疗)能有效改善孩子的症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三、家长可以做什么?用耐心和科学方法帮孩子
 
  在寻求专业帮助的同时,家长的陪伴和引导也至关重要:
 
  帮孩子建立 “规律感”:制定清晰的日常时间表,比如固定的起床、写作业、睡觉时间,让孩子逐渐养成 “按计划做事” 的习惯;把复杂的任务拆分成小步骤,比如 “先写 10 分钟数学题,再休息 5 分钟”,降低孩子的畏难情绪。
 
  用 “正向鼓励” 代替批评:当孩子专注完成一件小事(如认真写完一页作业)时,及时表扬具体行为,比如 “你刚才写作业时没有玩橡皮,特别专注,妈妈很开心”;避免频繁批评 “你怎么又走神了”,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减少环境中的 “干扰源”:给孩子创造简单、整洁的学习环境,书桌只放当前需要的文具和书本,避免摆放玩具、零食;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尽量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以身作则营造安静的氛围。
 
  想告诉家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些孩子可能只是 “精力旺盛”,有些则需要更多的帮助。如果发现孩子的 “调皮” 超出了正常范围,别忽视、别指责 —— 及时了解、科学干预,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上一篇:如何帮助多动症的孩子控制行为?

下一篇:如何快速识别孩子是否有多动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