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走神, 平常磨蹭,拖延,可能是得了多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8 20:36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8 20:36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上课时眼神飘忽,小动作不断;回家写作业磨磨蹭蹭,半小时能完成的任务总要拖到深夜。这些行为常被归咎于“调皮”“不专心”,但如果频繁发生且难以纠正,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本文将带你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以及家长该如何科学应对。
一、不是“调皮”,可能是大脑发育的差异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是“故意不听话”,实则这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迟缓有关,这一区域负责控制行为、规划和专注。研究表明,多动症患儿的大脑中,与注意力相关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水平较低,导致他们难以像同龄人一样主动抑制无关干扰,长时间专注于任务。
例如,上课走神并非孩子“不想听”,而是他们的大脑很难过滤掉窗外的声音、同学的举动等无关刺激;写作业拖延,也可能因他们无法将任务拆解为具体步骤,面对复杂作业时更容易产生逃避心理。
二、除了走神和拖延,这些信号也需警惕
多动症的表现因人而异,主要分为三类:
注意缺陷为主型:孩子看似安静,但大脑常“神游”,做事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听指令时似听非听,难以完成需要持续专注的任务。
多动冲动为主型:孩子手脚不停,坐不住,爱插话,情绪易激动,难以排队或等待。
混合型:上述两类症状同时存在,比较常见。
若孩子出现这些症状,且持续6个月以上,在家庭、学校等多个场合都表现明显,影响到学习、社交或日常生活,家长就需警惕,而非简单贴上“懒散”“不听话”的标签。
三、科学干预:理解、支持与专业帮助并行
面对多动症,家长的焦虑和指责往往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正确的做法是:
寻求专业评估:带孩子到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儿科或心理科就诊,通过量表评估、行为观察等方式明确诊断,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问题的因素(如睡眠不足、听力问题等)。
行为干预与训练: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任务拆解”“视觉提示”“奖励机制”等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例如,将作业分解为15分钟的小任务,完成后给予短暂休息或小奖励,逐步提升专注力。
营造包容环境:学校和家庭需减少批评,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动症患儿往往创造力强、精力旺盛,在感兴趣的领域(如绘画、运动)可能表现出色,家长应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结语
孩子上课走神、做事拖延,不是“态度问题”,更不是家长的“教育失败”。多动症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发育障碍,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与其焦虑指责,不如用理解和支持,为孩子铺就一条更从容的成长之路。
下一篇:如何引导儿童多动症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