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多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8 20:36
  “孩子上课坐不住,总是东张西望?”“写作业拖拖拉拉,十分钟的事能磨一个钟头?”“老师反映他上课走神,小动作特别多?”如果你常常因为这些情况感到焦虑、无奈,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故意不听话”,那么,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儿童多动症(ADHD)。
 
  多动症并不是简单的“调皮”或“不听话”,而是一种影响儿童学习、行为和情绪发展的神经发育障碍。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儿童多动症,帮助家长更好地识别、理解并科学应对。
 
  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7岁前出现,并可能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期。其主要特征包括: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持续关注任务,容易分心;
 
  多动:无法安静地坐着,手脚不停,喜欢到处跑;
 
  冲动:做事不加思考,难以等待,常打断别人。
 
  根据症状表现,多动症可分为三种类型:
 
  注意力缺陷型: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
 
  多动冲动型:以多动和冲动行为为主;
 
  混合型:同时具备上述两类症状。
 
  家长如何识别多动症的信号?
 
  1. 在学校的表现
 
  上课难以专心听讲,经常走神;
 
  作业拖拉、丢三落四,经常忘记带书本或文具;
 
  不遵守课堂纪律,爱做小动作或打扰同学;
 
  学习成绩波动大,尤其需要专注的科目表现较差。
 
  2. 在家庭中的行为
 
  做事没有条理,玩具、衣物乱放;
 
  无法安静地完成一件事,比如吃饭、做手工;
 
  家长说话时常常“左耳进右耳出”;
 
  情绪容易激动,遇到挫折就发脾气或哭闹。
 
  3. 社交与情绪问题
 
  与同伴相处困难,容易因为冲动行为引发冲突;
 
  不善于轮流、等待,显得“不合群”;
 
  自信心较低,常因被批评或指责而感到自卑。
 
  如果孩子在多个场合(如家庭、学校)持续出现以上行为,并且已经影响到学习和社交,建议家长及时寻求专业评估。
 
  多动症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多动症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遗传因素:多动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若有多动症,孩子患病风险更高;
 
  脑部发育异常:与大脑中负责注意力、冲动控制的区域发育有关;
 
  环境因素:如孕期吸烟、饮酒、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多动症不是由家庭教育不当、过度溺爱或管教过严造成的,家长不应因此自责。
 
  家长可以怎么做?
 
  1. 尽早寻求专业评估
 
  如果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应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如儿童心理科、发育行为科)进行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行为观察、家长和老师问卷、心理测试等方式进行综合判断。
 
  2. 科学治疗是关键
 
  多动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具体方案需由医生根据孩子情况制定。
 
  行为干预
 
  家长培训:学习如何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如设立明确规则、及时奖励良好行为;
 
  学校支持:与老师沟通,争取课堂上的理解与支持,如安排座位靠近讲台、允许适当活动;
 
  认知行为训练: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部分中重度多动症儿童可能需要使用药物(如哌甲酯类药物)来改善注意力和控制冲动行为。药物治疗需定期随访,确保安全有效。
 
  3. 家庭支持与理解
 
  接纳孩子的不同:多动症孩子不是“坏孩子”,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建立规律的生活:固定的作息、清晰的日常安排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控力;
 
  多鼓励、少批评:关注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照顾好自己:养育多动症孩子是一项挑战,家长也需要适当放松和寻求支持。
 
  结语:理解与陪伴是比较好的支持
 
  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一定是“不听话”或“懒”,而可能是多动症在作祟。作为家长,重要的是保持冷静、科学认识,并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家庭支持,大多数多动症孩子都能逐步改善症状,健康成长。请记住,你并不孤单,也无需独自承担。理解、接纳和陪伴,是给孩子比较好的礼物。
 
  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有疑虑,不妨从今天开始,正视问题,迈出寻求帮助的第一步。孩子的未来,值得你用心守护。

上一篇:多动症孩子有哪些表现?家长注意了!

下一篇:孩子上课走神, 平常磨蹭,拖延,可能是得了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