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调皮捣蛋,而是多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3 20:22
“你怎么又上课说话?就不能老实坐一会儿?”
 
“说了多少遍别抢同学东西,你怎么总不听话?”
 
“作业写得乱七八糟,是不是故意偷懒?”
 
这些指责,或许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过。但当孩子反复出现 “坐不住、爱捣乱、不专注” 的行为时,真的是 “调皮捣蛋”“故意作对” 吗?其实,有一部分孩子正在被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 困扰 —— 他们不是不想听话,而是身体里像有个 “不受控制的小开关”,让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控制行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多动症的常见症状,帮家长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 “求救信号”。
 
一、注意力 “跑神”:不是我不认真,是我抓不住注意力
 
很多家长觉得 “孩子上课不认真、写作业走神,就是态度问题”,但对多动症孩子来说,“集中注意力” 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 —— 他们的注意力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很难稳定地落在一件事上。
 
在学习场景中,这类孩子的表现尤为明显: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着知识点,他们的思绪却飘到了窗外的小鸟、同桌的文具上,老师提问时,往往一脸茫然,不知道刚才讲了什么;写作业时,桌上的橡皮、笔帽都能成为 “干扰源”,写两个字就玩一会儿,原本 1 小时能完成的作业,拖到深夜还没写完,而且作业本上满是粗心的错误,比如把 “+” 看成 “-”、漏写题目。
 
在日常生活里,他们也常常 “丢三落四”:出门前,家长反复提醒带水杯、书包,结果还是会忘记;整理房间时,刚把玩具放在盒子里,转身就去玩别的,房间依旧乱糟糟;和别人聊天时,不等对方说完就打断,或者听着听着就走神,根本没记住对方说的内容。这些看似 “不认真” 的表现,其实是多动症孩子难以控制注意力的无奈。
 
二、停不下来的 “小动作”:不是我爱捣乱,是我控制不住身体
 
“孩子总是扭来扭去、跑来跑去,一刻都闲不住,肯定是故意捣乱!” 这是很多家长对多动症孩子的误解。但实际上,“多动” 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孩子不是 “故意折腾”,而是身体里的 “活动因子” 让他们难以保持安静。
 
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这种 “停不下来” 会表现得更突出:在教室上课,他们会不自觉地扭动屁股、晃腿、玩手指,甚至偷偷离开座位,去摸同学的书本;在图书馆、电影院,别人都安静地看书或观影,他们却会小声说话、走动,甚至跑到过道里奔跑;在家吃饭时,也坐不住椅子,吃几口就下来跑一圈,家长需要反复催促才能把饭吃完。
 
除了 “身体多动”,他们的动作还常常缺乏条理性:拿东西时容易打翻杯子、碰掉玩具;穿衣服时,会把裤子穿反、袜子穿错脚;整理书包时,课本、作业本混在一起,找东西要翻半天。这些看似 “毛手毛脚” 的行为,其实是孩子难以控制身体动作的表现,并非 “故意搞破坏”。
 
三、冲动 “小脾气”:不是我不听话,是我忍不住情绪
 
“孩子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抢东西,怎么这么不听话?” 面对多动症孩子的冲动行为,家长往往又气又急。但孩子的 “冲动”,也是多动症的典型症状 —— 他们做事情前很难思考后果,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失控。
 
在社交中,冲动行为会让孩子陷入麻烦:和小朋友玩游戏时,没等别人说完规则就开始,或者不愿意排队,直接插队;看到别人的玩具好看,就伸手去抢,不知道要 “商量”“轮流”;和同伴发生小矛盾时,不等解释就动手推搡,甚至哭闹、摔东西,很难冷静下来解决问题。
 
在生活里,他们也常常 “凭本能做事”:家长说 “等一下再吃零食”,他们却忍不住立刻打开包装;看到喜欢的动画片,不管家长有没有在忙,就吵着要打开电视;写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目,不是思考或请教,而是直接把笔扔了,说 “我不会,不写了”。这些冲动行为,让孩子经常被贴上 “不听话”“脾气差” 的标签,但他们其实是 “忍不住”,并非 “故意对抗”。
 
四、家长别再误解!发现这些症状,该这样做
 
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指责、批评,而是放下 “调皮捣蛋” 的偏见,用理解和耐心对待孩子 —— 因为孩子的这些行为,很可能是多动症带来的 “不受控”,他们比谁都想做好,却总是 “力不从心”。
 
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比如超过 1 个月),且已经影响到学习(成绩下滑、跟不上进度)、社交(被同学排斥、难以友好相处)或日常生活(频繁丢东西、无法独立完成任务),建议及时带孩子去专业的儿童医疗机构做评估。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检查和观察,判断孩子是否真的患有多动症,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并给出科学的干预方案,比如行为训练、家庭引导等,帮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注意力和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创造 “支持性环境”: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关掉电视、手机等干扰源,把书桌收拾整洁;和孩子一起制定简单的规则,比如 “轮流玩玩具”“先完成作业再看动画片”,并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遵守;多关注孩子的优点,比如 “今天比昨天多坐了 5 分钟写作业”“刚才主动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了”,及时表扬,帮孩子建立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可。当孩子反复出现 “异常” 行为时,别再轻易说 “你就是调皮捣蛋”,试着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 —— 或许他们不是不想做好,只是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引导。用科学的认知、耐心的陪伴,才能帮孩子跨过成长中的 “小障碍”,健康快乐地长大。

上一篇:不是调皮是多动症!别让误解耽误孩子成长

下一篇:多动症(ADHD)对学习的影响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