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可能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多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8 20:11
  在家长群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困惑:“孩子明明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作业本上满是涂改,考试时总在简单题上出错。”“老师说他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可在家逼他刷题到深夜,成绩还是上不去。” 很多家长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孩子 “不努力”“态度差”,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原因 —— 多动症。
 
  一、被误解的 “不专心”:多动症不是 “调皮” 那么简单
 
  多动症,医学上称为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它并非孩子故意调皮捣蛋,而是大脑前额叶发育滞后,导致自我调控能力不足。
 
  这类孩子的 “不专心” 有明显特点:他们可能在看动画片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但在课堂听讲、写作业等需要主动控制注意力的任务中,却像 “坐不住的小陀螺”—— 上课走神、频繁摆弄文具、插话打断别人;写作业时频繁起身喝水、上厕所,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能磨蹭半小时。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表现常被误解为 “态度问题”。有位妈妈曾分享:“我总以为孩子是故意跟我作对,直到带他去医院检查,才知道他不是不努力,是大脑‘管不住’自己的行为。”
 
  二、学习困难的 “隐形推手”:多动症如何影响孩子成绩
 
  多动症对学习的影响,远比 “注意力不集中” 更复杂。
 
  首先是执行功能缺陷。这类孩子难以制定学习计划,面对复杂任务时容易混乱。比如写作文,他们可能知道要分段,但动笔时却不知从何写起,东拼西凑交差。
 
  其次是工作记忆薄弱。老师刚讲完的数学公式,转身做题就忘;背诵课文时,前一句记住了,后一句背完又忘了前一句。
 
  再者是情绪调控问题。因为经常被批评、成绩落后,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厌恶学习。有研究显示,约 60% 的多动症孩子存在学习困难,其中数学和语言类学科表现尤为明显。
 
  三、早发现,早干预:这些信号家长要警惕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在 6-12 岁尤为突出,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信号初步判断:
 
  注意力方面:做事三分钟热度,经常丢三落四,听课容易被外界声音干扰。
 
  行为方面:坐立不安,喜欢攀爬跑跳,说话过多,难以等待轮流发言。
 
  情绪方面:容易冲动发脾气,对批评反应激烈,抗挫折能力差。
 
  需要注意的是,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能仅凭 “调皮” 就判定为多动症。若上述症状持续 6 个月以上,且在家庭、学校等多个场景中出现,影响到正常学习和社交,建议及时寻求儿童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医生的专业评估。
 
  四、科学干预:帮孩子找回 “掌控感”
 
  多动症并非 “不治之症”,通过科学干预,大部分孩子能显著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之一,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可以帮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提升注意力和自控力,但并非 “万能药”,需配合行为干预。
 
  行为训练更需要家长的参与:比如用 “番茄工作法” 拆分学习任务,每专注 20 分钟就休息 5 分钟;通过拼图、搭积木等游戏锻炼专注力;设立清晰的奖惩规则,让孩子明白行为与结果的关系。
 
  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同样关键。家长可以与老师沟通,为孩子安排前排座位,减少课堂干扰;老师多给予积极反馈,帮助孩子建立学习信心。
 
  当孩子学习困难时,别急着指责他们 “不努力”。或许,他们正被多动症的 “无形枷锁” 束缚着。理解、接纳、科学干预,才能让这些孩子摆脱 “笨”“懒” 的标签,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发光。成长路上,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温柔以待。

上一篇:开学临近,家有多动症孩子?做好这几步平稳过渡

下一篇:总是写作业磨蹭、注意力飘?警惕儿童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