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多动症的症状?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7-31 23:42
  多动症作为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症状往往与孩子正常的活泼好动存在一定相似性,这让许多家长难以准确区分,从而错过时机。事实上,多动症的症状具有持续性、严重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会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掌握科学的识别方法,能帮助家长更早发现孩子的异常,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从学习场景中识别核心症状
 
  学习场景是观察孩子是否存在多动症症状的重要窗口,注意力缺陷和冲动行为在这一场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课堂上,正常孩子虽然也可能偶尔走神,但能较快回到课堂节奏中,而多动症孩子则很难长时间专注于老师的讲课内容。他们可能在上课十分钟后就开始东张西望、摆弄文具,甚至与周围同学小声说话,对老师的提醒反应短暂,很快又会再次分心。更严重的情况下,他们会擅自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扰乱课堂秩序。
 
  做作业时,多动症孩子的表现更为明显。他们往往需要家长全程监督和催促,一道简单的题目可能要反复讲解多次才能理解,而且过程中容易被外界的细微声响干扰,比如窗外的风声、家人的谈话声等,导致作业拖沓,错误率极高。此外,他们的书写通常潦草不堪,笔画混乱,频繁出现错字、漏字的情况,与同龄孩子的书写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从社交互动中发现异常表现
 
  孩子在与同伴、长辈的社交互动中,多动症的症状也会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为社交关系障碍和冲动行为。
 
  与同伴相处时,正常孩子能逐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等待和分享,而多动症孩子则很难做到这些。他们可能在游戏中突然抢走别人的玩具,或者不遵守规则强行加入,当其他同伴提出异议时,容易情绪激动,出现争吵甚至打人的行为。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常常打断别人的讲话,自顾自地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完全不关注对方的反应,导致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面对长辈的教导时,多动症孩子往往缺乏耐心,容易出现顶撞行为。比如父母要求他们整理玩具时,他们可能会直接拒绝,甚至故意把玩具扔得更远;老师批评他们的错误行为时,他们可能会大声反驳,不接受批评。这种对权威的抵触,并非单纯的叛逆,而是多动症导致的自我控制能力差的表现。
 
  从日常活动中观察行为模式
 
  日常活动中的行为模式能反映出孩子是否存在活动过度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些表现具有持续性和无目的性的特点。
 
  在家庭生活中,多动症孩子几乎一刻也停不下来。他们可能在吃饭时来回跑动,无法安静坐在椅子上;看电视时频繁换台,很难完整看完一集动画片;玩玩具时也会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玩具,没有一件能玩超过十分钟。即使在睡前,他们也可能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平静下来入睡。
 
  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商场等,多动症孩子的过度活动也会格外显眼。他们可能在公园里跑来跑去,不顾及周围的行人,攀爬危险的设施;在商场里挣脱家长的手,到处乱逛,对家长的呼喊置若罔闻。这种无目的的活动不仅容易让孩子处于危险之中,也会给家长带来极大的困扰。
 
  从症状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判断
 
  要准确识别多动症,还需要关注症状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这是区分多动症与正常调皮好动的关键。
 
  正常孩子的调皮好动往往是阶段性的,在特定情境下出现,比如兴奋时会格外活跃,但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图书馆、电影院,能在家长的引导下保持安静。而多动症孩子的症状通常会持续 6 个月以上,且不受场合限制,无论是在学校、家里还是公共场所,都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的行为。
 
  此外,多动症的症状会对孩子的多个方面造成明显影响。在学习上,导致成绩下滑、厌学;在社交上,难以交到朋友、被同伴孤立;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紧张。如果孩子的行为只是偶尔出现,且没有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可能只是正常的活泼好动,而非多动症。
 
  发现症状后的建议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多种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时,不应盲目判断或忽视,而应及时采取行动。首先,家长可以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场合以及带来的影响,为后续的专业诊断提供依据。
 
  其次,应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儿童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行为观察、量表测评等方式,综合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需要注意的是,多动症的诊断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严谨的评估过程,家长不应自行根据网上的信息给孩子下结论。
 
  如果孩子被确诊为多动症,家长要保持冷静,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干预治疗。早期干预包括行为训练、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能有效改善孩子的症状。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爱,理解孩子的行为并非故意为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让他们在支持和鼓励中逐渐克服困难。
 
  识别多动症的症状需要家长细致观察、科学判断,结合学习、社交、日常活动等多个场景,关注症状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只有及时发现、尽早干预,才能帮助多动症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健康成长。

上一篇:多动症孩子的管教需要确方式

下一篇: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可以看这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