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孩子况可能是抽动症的表现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30 23:53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或是无意识耸肩、扭脖子时,常会误以为是 “坏习惯”,要么厉声制止,要么放任不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目的的动作或发声,可能是儿童抽动障碍(简称抽动症)的早期表现。据统计,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约为 1%-7%,多见于 4-12 岁孩子,若未能及时关注和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甚至心理健康。今天就来聊聊,哪些 “小动作” 需要家长警惕,以及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科学应对。
 
  这些 “异常表现”,别当 “坏习惯”
 
  抽动症的症状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很多时候会被家长误判。运动性抽动常见的有频繁眨眼、挤眉弄眼、皱鼻子、咧嘴,或是耸肩、扭肩、甩手臂、踢腿,严重时可能出现点头、摇头甚至躯干扭动;发声性抽动则多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哼唧,部分孩子会发出 “啊”“哦” 等无意义的声音,少数可能出现说脏话的情况(秽语抽动)。这些症状通常时轻时重,在孩子紧张、兴奋或疲劳时会加重,放松时则减轻,睡眠中基本消失。比如有家长反映,孩子上课时常突然 “清嗓子”,老师以为是故意捣乱,家长也多次批评,直到孩子出现频繁歪头,去医院检查才确诊为抽动症。
 
  别踩这些误区,避免加重孩子负担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状,很多家长容易陷入误区。第一种是 “过度干预”,看到孩子眨眼、耸肩就立刻呵斥,甚至强行制止,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和焦虑,反而导致症状加重;第二种是 “侥幸心理”,认为 “孩子长大就好了”,忽视早期干预,错过比较好调整时机;还有一种是 “盲目就医”,把抽动症和 “多动症”“自闭症” 混淆,或是轻信偏方,给孩子滥用药物。其实抽动症的诊断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孩子的症状、病史和检查综合判断,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贴标签或乱用药。
 
  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发现孩子有疑似抽动症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关注或指责,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其次,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明确诊断后根据医生建议制定干预方案 —— 轻度抽动症通常通过行为干预即可改善,比如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减少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多进行亲子互动和户外活动;中重度抽动症则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此外,家长还要和学校老师做好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避免在课堂上过度批评或关注,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儿童抽动症并非 “不治之症”,多数孩子在青春期后症状会逐渐缓解甚至消失。关键在于家长能否及时发现信号,用科学的方式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别让误解和忽视,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阻碍。

上一篇:别给抽动症孩子贴标签,伤害比你想的大

下一篇:别迷信偏方!抽动症治疗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