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清嗓子控制不住,警惕抽动症信号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28 23:51
  “咳、咳、咳……”当孩子频繁发出清嗓子的声音,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感冒了?喉咙发炎了?在尝试了各种润喉糖、消炎药却不见好转后,家长们往往会感到困惑和焦虑。事实上,如果孩子清嗓子的行为反复出现,看似无法自控,尤其是在情绪紧张或专注时更为明显,那么这可能并非简单的喉咙问题,而是一种需要警惕的信号——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身体或声音会“不听使唤”地做出一些动作或声响。
 
  抽动症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两大类: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指身体肌肉的抽动,如眨眼、耸鼻、歪嘴、摇头、耸肩等。发声性抽动则指从口腔、鼻腔或肺部发出的声音,其中,清嗓子、干咳声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抽动是孩子无法用意志力控制的,强行压制往往只能短暂有效,随后可能会以更猛烈的方式反弹。
 
  清嗓子动作背后的抽动症特征
 
  由抽动症引起的清嗓子,与普通的喉咙不适有几个显著的不同点,家长可以仔细观察。
 
  首先,具有节律性和重复性。孩子清嗓子的声音往往单调且重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一次,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因感冒或炎症引起的咳嗽,通常会伴随其他症状,如痰多、鼻涕等,且随着病情好转会自然消失。
 
  其次,与情绪和状态相关。抽动症状在精神紧张、焦虑、疲劳或兴奋时容易加重或频繁出现,而在孩子专心致志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玩游戏、看电视)或睡眠时,症状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也是区分抽动与普通疾病的一个重要依据。
 
  再次,孩子自身有主观感受。很多抽动症孩子在做出抽动动作前,会感到身体某个部位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不适感,如喉咙发痒、有异物感或一股冲动,只有通过清嗓子或做出相应动作才能暂时缓解。这种不适感被称为“先兆冲动”。
 
  ,症状会变化和波动。抽动症的症状并非一成不变,可能今天表现为清嗓子,过一段时间又变成了眨眼或耸肩,或者几种症状同时存在。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会有波动,时好时坏。
 
  家长常见的认识误区
 
  面对孩子清嗓子的行为,家长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认识误区,从而延误了正确的干预时机。
 
  误区一:以为是坏习惯,强行纠正。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故意“作怪”,养成了坏习惯,于是通过批评、责骂甚至体罚的方式试图让孩子“改掉”。这种方式不仅无效,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抽动症状加重。
 
  误区二:当作咽炎、哮喘等疾病治疗。 由于清嗓子与咳嗽相似,家长会带孩子反复就诊于呼吸科或耳鼻喉科,长期服用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这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身体负担,也错过了抽动症干预的黄金时期。
 
  误区三:认为长大了自然会好。 确实,有一部分抽动症孩子在青春期后症状会明显缓解甚至消失,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甚至可能伴随焦虑、强迫等共患病。因此,采取“等等看”的态度存在风险,积极的关注和科学的应对更为妥当。
 
  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抽动症状?
 
  当怀疑孩子可能患有抽动症时,家长的正确应对至关重要。
 
  首先,寻求专业诊断是第一步。家长应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如儿童医院的神经科、发育行为科或精神心理科)进行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和精神检查,来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其次,营造宽松包容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重要的避风港。家长要理解抽动症是一种疾病,而非孩子的过错。不要过分关注、提醒或指责孩子的抽动行为,这会无形中强化孩子的症状,增加其心理负担。应像对待正常行为一样,给予孩子更多的接纳和关爱。
 
  再次,帮助孩子管理压力和情绪。压力是抽动症状的重要诱发因素。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鼓励孩子通过运动、兴趣爱好等方式来释放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对稳定症状也有积极作用。
 
  ,与学校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向老师说明情况,争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孩子因抽动症状在学校受到嘲笑或歧视,保护其自尊心和社交能力。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设有儿童发育行为科等特色科室,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健康评估与指导服务。医院在儿童抽动症等发育行为问题的诊疗方面,注重综合评估,结合行为干预和家庭支持,旨在帮助改善儿童的抽动症状。医院致力于营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温馨就医环境,通过专业的医疗服务,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上一篇:抽动症有哪些症状?

下一篇:孩子有抽动症、总清嗓子,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