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多样表现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17 23:31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17 23:31
“妈妈,我的眼睛总是不自觉地眨。”
“老师说我近段时间老是清嗓子,影响课堂纪律。”
“孩子近段时间总是摇头耸肩,说了好几次也改不掉。”
作为家长,当您发现孩子出现这些 seemingly “奇怪” 的小动作时,内心是否充满了困惑与担忧?这些看似无意识的举动,可能并非孩子故意调皮,而是一种需要被正确认识的神经发育障碍——抽动症的表现。由于抽动症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常常被误解为坏习惯或行为问题,从而延误了比较好的干预时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抽动症的各种表现,学会读懂孩子身体发出的这些“特殊信号”。
不由自主的“舞蹈”:认识运动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是抽动症比较人熟知的表现形式,它指的是身体某个或某些肌肉群发生快速、突然、重复、无节律的抽动。这些动作就像一场不由自主的“舞蹈”,孩子自己往往难以控制。
根据抽动涉及的部位和复杂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简单运动性抽动和复杂运动性抽动。
简单运动性抽动通常局限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动作较为单一。常见的包括:
面部抽动:频繁眨眼、挤眉、皱鼻、咧嘴、做鬼脸等。这是抽动症常见的首发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眼部疲劳或不良习惯。
头部抽动:点头、摇头、仰头、甩头等。
肩部抽动:耸肩、抬肩。
四肢抽动:甩手、搓手指、踢腿、跺脚。
复杂运动性抽动则表现为更具目的性、看起来更协调的系列动作,例如:
模仿行为:模仿他人的手势或动作(模仿动作)。
强迫行为:反复触摸物品、拍打自己、跳跃、做出特殊的手势等。
自伤行为:在少数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撞头、咬自己等行为。
这些运动性抽动的特点是多变,可能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又在另一段时间以新的形式出现。
无法抑制的“音符”:解析发声性抽动
除了看得见的动作,抽动症还会表现为听得到的声音,这就是发声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是喉部、呼吸肌、咽肌等肌肉群的不自主收缩所产生的声音,同样具有突然、重复、无节律的特点。
发声性抽动也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
简单发声性抽动通常是无意义的声音,例如:
清嗓子:发出“嗯”、“咳”等声音,这是常见的发声性抽动,常被误认为是咽炎或感冒。
吸鼻声:反复用鼻子吸气,看起来像是有鼻炎。
尖叫:突然发出“啊”、“嘿”等短促的叫声。
其他声音:如犬吠声、咕噜声、嗤笑声等。
复杂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有意义的、甚至是突然爆发的言语,例如:
秽语症:这是抽动症中较为特殊且严重的一种表现,患者会不自主地说出污秽的词语或冒犯性的言语。需要强调的是,秽语症在抽动症患者中并不常见,发生率不高。
重复言语: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听到的词语或句子。
模仿言语:模仿他人说话的内容。
发声性抽动往往比运动性抽动更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社交压力和心理负担。
变幻莫测的“节奏”:抽动的特点与规律
了解了抽动的具体表现后,我们还需要掌握其发生和变化的规律,这对于准确识别至关重要。
波动性:抽动的严重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呈现出时好时坏、时轻时重的波动特点。压力、紧张、疲劳、兴奋或感染都可能加重抽动,而在放松、专注于感兴趣的活动时,抽动症状往往会减轻甚至暂时消失。
多变性:抽动的表现形式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一个孩子可能一开始只是眨眼,几个月后可能变成了耸肩和清嗓子,旧的抽动消失,新的抽动又出现。这种多变性是抽动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可暂时抑制:很多孩子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意识地抑制住自己的抽动,但这需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力,且抑制时间越长,之后爆发的抽动可能越严重。因此,不能因为孩子能在特定场合(如上课时)暂时不抽动,就认为他是故意的。
看不见的“困扰”:抽动症的共患病
抽动症带来的挑战远不止抽动本身。许多抽动症孩子常常同时伴有其他问题,即“共患病”,这些看不见的困扰有时比抽动本身更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是常见的共患病,孩子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
强迫症(OCD):孩子会出现强迫思维(反复想一些不想想的事情)和强迫行为(反复做一些不想做的动作,如反复洗手、检查等)。
焦虑与抑郁:由于抽动带来的社交困扰、同伴嘲笑和学业压力,孩子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甚至抑郁情绪。
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和抽动本身都会影响孩子的课堂听讲和学习效率。
因此,在关注孩子抽动症状的同时,家长和老师更要留意孩子的情绪、注意力和社交状态,给予全面的理解和支持。
正确认识抽动症的多样表现,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当您发现孩子出现上述任何信号时,请给予更多的耐心与关爱,而不是责备与惩罚。及时寻求专业评估与科学干预,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上一篇:抽动症可以预防吗?.
下一篇:抽动症有哪些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