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挤眉弄眼、清嗓子?警惕抽动症的信号!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17 23:30
  "别老眨眼睛了!""能不能别老清嗓子?"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这些小动作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批评制止,认为是坏习惯。然而,当这些行为反复出现、无法自控时,可能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抽动症的信号。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以不自主、突发、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为特点。近年来,抽动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估算我国近1000万儿童和青少年患有抽动障碍,其中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高达200万。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抽动症的症状表现、可能原因、科学治疗方法以及家庭预防措施,帮助家长正确识别这一疾病,给予孩子恰当的支持与干预。
 
  认识抽动症:不只是"坏习惯"
 
  抽动症,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根据病程和症状特点,抽动症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症状持续不足1年)、慢性抽动障碍(症状持续超过1年)和抽动秽语综合征(伴有发声抽动和秽语)三种类型。
 
  抽动症通常起病于2-12岁之间,以5-10岁比较常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3-5:1。许多家长会将初期的抽动症状误认为是孩子的坏习惯或调皮行为,如频繁眨眼、挤眉弄眼、吸鼻子、清嗓子等。然而,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孩子无法自主控制的,越是批评制止,孩子的心理压力越大,症状可能反而加重。
 
  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状具有波动性和易变性,可能时好时坏,也可能因紧张、焦虑、疲劳、感染等因素而加重,而在放松、注意力集中时减轻。约半数抽动症患儿共患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困难、强迫障碍、情绪障碍等,这进一步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
 
  抽动症的多样表现
 
  抽动症的症状复杂多样,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前驱症状和心理行为障碍。
 
  运动性抽动是常见的表现形式,通常从头面部开始,逐渐波及颈肩、四肢和躯干。简单运动抽动包括眨眼、挤眼、皱眉、耸鼻、撅嘴、咧嘴、摇头、点头、耸肩等;复杂运动抽动则可能表现为扭脖子、甩头、踢腿、下蹲、蹦跳、模仿他人动作或做出猥亵动作等。这些抽动动作具有突发性、快速性和刻板性的特点,一天内可出现数次甚至数百次。
 
  发声性抽动通常比运动性抽动晚出现1-2年,简单发声抽动包括清嗓子、咳嗽声、哼声、吸鼻声、犬吠声等;复杂发声抽动则可能表现为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秽语(不自主地说出污秽词语)等。值得注意的是,发声抽动并非一定伴随秽语,只有约10%的抽动症患者会出现秽语症状。
 
  部分抽动症患儿在抽动发作前会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某些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如眨眼前的眼部烧灼感、喷鼻前的鼻阻塞感、清嗓前的咽喉干燥感、扭动肩膀前的瘙痒感等。这些不适感会促使孩子通过抽动动作来缓解,因此了解前驱症状有助于早期识别抽动症。
 
  此外,抽动症还常伴有心理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行为、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自卑等。这些共患问题往往比抽动症状本身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造成更大影响,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关注。
 
  探寻抽动症的成因
 
  抽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相关。
 
  遗传因素在抽动症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抽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同卵双胞胎的同病率高达77%。虽然尚未找到单一的决定性基因,但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抽动症与大脑中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尤其是多巴胺功能亢进、血清素水平异常等。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基底核、皮层纹状体环路等区域的神经网络连接和活动差异,也可能参与抽动症的发生。
 
  环境因素可能作为诱因触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母亲孕期接触有害物质、低出生体重、早产等围产期因素,以及出生后的感染、中毒、头部损伤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此外,季节交替(尤其是春秋季)、感冒、过敏等也可能导致抽动症状复发或加重。
 
  心理因素在抽动症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期心理压力、家庭环境紧张、突然惊吓、过度疲劳等都可能成为抽动症发作或加重的导火索。中医认为,抽动症与肝风内动、脾虚肝旺有关,而情绪失调(如肝气郁结)是导致肝风内动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学业压力过大、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能与抽动症发病率上升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失衡,增加抽动症的发生风险。
 
  科学治疗抽动症
 
  抽动症的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主要包括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调理等综合措施。
 
  心理行为治疗是抽动症治疗的基础,尤其适用于轻度患者。习惯逆转训练(HRT)和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常用的方法。习惯逆转训练通过帮助患儿识别抽动前兆并学习替代行为来减少症状发作;认知行为疗法则帮助患儿调整对症状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减轻因抽动引起的焦虑或抑郁。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抽动症状,给予孩子更多理解和支持,减轻其心理压力。
 
  对于中重度抽动症患者,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硫必利、氟哌啶醇)、α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以及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等。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评估疗效与副作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物理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皮层特定区域,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对部分患者的发声性抽动效果较明显。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能帮助孩子直观了解自己的大脑活动状态,通过训练改善神经功能。
 
  中医调理在抽动症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认为抽动症与肝风内动、脾虚肝旺有关,治疗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为基本原则。中药汤剂(如天麻钩藤饮加减)、针灸、推拿、耳穴压豆等方法可调节脏腑功能,缓解抽动症状。临床案例显示,中医经方(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某些抽动症患儿有显著疗效。
 
  对于难治性抽动症患者,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DBS)可能是一种选择,但仅适用于18岁以上、病程超过5年且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存在一定手术风险。
 
  家庭预防与护理
 
  抽动症的预防和管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帮助孩子预防和缓解抽动症状。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是预防抽动症的重要措施。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仅影响孩子的视力和注意力,还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建议学龄儿童每天看电视、使用电脑或手机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避免观看过于激烈刺激的画面。
 
  保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功能。家长应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季节交替期(尤其是春秋季)应注意孩子的保暖,预防感冒,因为感染可能导致抽动症状复发或加重。
 
  饮食调理对抽动症的预防和康复也很重要。建议孩子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避免过于甜腻、油炸、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含铅量高的食物和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服药期间应忌口生冷、油腻、海鲜等。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
 
  情绪管理是抽动症家庭护理的关键。家长应避免对孩子打骂、训斥,不要过度关注抽动症状,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当孩子出现抽动时,可以采取"忽视"策略,视而不见,避免强化症状。同时,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鼓励和支持,帮助其建立自信。
 
  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抽动症状,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竞技性体育活动。散步、游泳、瑜伽等舒缓运动更适合抽动症患儿。接触大自然、参加户外活动也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症状。
 
  家长应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病情,避免因抽动症状对孩子批评指责,必要时可提供适当的教育调整,如允许考试延长时间等。通过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大多数抽动症患儿可以获得良好控制,健康成长。

上一篇:小心孩子的这些表现,可能是抽动症!

下一篇:抽动症可以预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