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孩子的这些表现,可能是抽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15 23:50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15 23:50
“孩子总爱挤眼睛、清嗓子,是不是故意搞怪?”“近段时间发现他频繁耸肩、扭脖子,说过好几次都改不了,是不是坏习惯?” 生活中,不少家长面对孩子这些反复出现的小动作,常会误以为是 “调皮捣蛋” 或 “不良习惯”,要么严厉制止,要么放任不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可能是儿童抽动障碍(简称 “抽动症”)的信号。今天就带大家了解抽动症,帮家长分清 “习惯” 与 “病症”,避免错过干预时机。
一、这些反复出现的小动作,别当成 “调皮”
抽动症的表现多样,且容易被家长误解,常见的有两类:一是 “运动性抽动”,比如频繁挤眉弄眼、皱鼻子、咧嘴,或是耸肩、扭脖子、甩胳膊,严重时可能出现点头、摇头,甚至蹦跳、旋转身体;二是 “发声性抽动”,像清嗓子、咳嗽、哼唧,还有些孩子会反复发出 “啊”“哦” 等无意义的声音,少数可能出现说脏话、重复别人说话的情况。这些动作往往突然发生,孩子自己难以控制,且在紧张、疲劳时会更明显,放松时会减轻。如果孩子的异常动作持续超过 1 个月,且频繁出现,就别再归为 “调皮” 了。
二、抽动症不是 “坏习惯”,和这两个因素有关
很多家长疑惑:“孩子怎么会得抽动症?是不是管得太严了?” 其实抽动症的成因目前还不完全明确,但主要和两方面有关:一是 “神经发育因素”,抽动症与大脑中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属于神经发育障碍,多见于 4-12 岁的孩子,男孩比女孩更常见;二是 “环境与心理因素”,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的家庭氛围(父母频繁争吵)、学习压力过大、突然受到惊吓,或是睡眠不足、感冒发烧后,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需要明确的是,抽动症不是孩子 “故意为之”,也不是家长教育不当导致的,更不是 “心理问题”,而是需要科学对待的健康问题。
三、别忽视抽动症: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心理
有些家长觉得 “抽动症不疼不痒,等孩子长大就好了”,但实际上,若不及时关注,可能给孩子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是 “学习受干扰”,比如孩子上课时常忍不住耸肩、清嗓子,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也可能影响周围同学,导致听课效率下降,成绩下滑;另一方面是 “心理受伤害”,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 “与众不同”,容易被同学嘲笑、起外号,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甚至不愿上学、回避社交,影响性格发展。因此,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及时干预比 “等自愈” 更重要。
四、发现孩子有抽动迹象,家长该做什么?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状,家长容易犯两个错:要么过度焦虑,频繁指责孩子 “别乱动”;要么完全忽视,觉得 “没关系”。正确的做法是这三步:第一步 “冷静观察”,记录孩子抽动的类型、出现的频率和场景(比如是否在学校更明显),避免过度关注或批评,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第二步 “及时就医”,带孩子去儿科、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通过专业评估(如行为观察、心理测试)确诊,排除其他疾病(如眼睛炎症、咽喉炎症导致的类似症状);第三步 “科学干预”,若确诊抽动症,轻度症状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如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电子产品使用、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中重度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行为治疗或药物治疗,家长要做的是配合医生,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鼓励。
结尾
抽动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误解和忽视。它不是孩子的 “错”,也不是家庭的 “负担”,而是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面对的成长挑战。如果你的孩子正被反复的小动作困扰,别再用 “坏习惯” 定义他,也别盲目等待 “自愈”。早发现、早干预,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才能让他们在成长中少一些自卑,多一些自信,顺利度过童年时光。
上一篇:如何缓解抽动症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