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清嗓子,耸肩,警惕抽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17 23:44
  生活中,有些家长发现孩子频繁出现 “清嗓子”“耸肩” 的动作,起初以为是 “感冒没好”“坏习惯”,没太在意,直到这些动作反复出现、难以纠正,甚至逐渐增加(如挤眼睛、摇头、甩手),才开始焦虑。其实,孩子这些不自主的、反复出现的动作或发声,很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信号。抽动症,医学上称为 “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发于 412 岁儿童,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若不能及时识别和干预,抽动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本文将详细介绍抽动症的症状特点、判断方法及应对建议,帮助家长科学认识并应对孩子的异常表现。
 
  一、先分辨:哪些 “小动作” 可能是抽动症的信号?
 
  抽动症的核心特征是 “不自主、反复、无目的” 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根据表现形式,主要分为 “运动性抽动” 和 “发声性抽动”,孩子的 “清嗓子” 和 “耸肩” 分别对应两种抽动类型,家长可通过以下特点初步判断:
 
  (一)运动性抽动:身体不自主的动作反复出现
 
  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头面部、颈部、躯干或四肢的不自主动作,“耸肩” 就是典型的颈部运动性抽动,除此之外,常见的运动性抽动还有这些表现:
 
  头面部抽动:频繁挤眼睛、皱眉、皱鼻子、咧嘴、摇头、点头、扭脖子等,比如孩子总不自觉地眨眼睛,即使没有强光刺激也频繁发作;或者经常歪着头、扭脖子,家长提醒后能暂时改正,但很快又恢复。
 
  躯干与四肢抽动:除了耸肩,还可能出现挺胸、收腹、扭腰、甩手、踢腿、踮脚等动作,比如孩子坐着时频繁扭动身体,走路时突然甩一下手,这些动作通常没有明显原因,且孩子自己难以控制。
 
  这类抽动动作的特点是 “突然出现、快速重复、无目的性”,孩子在紧张、兴奋、疲劳时会加重,在放松、专注做喜欢的事(如看动画片、玩玩具)时会减轻,睡眠时则完全消失。
 
  (二)发声性抽动:不自主的异常发声
 
  “清嗓子” 是常见的发声性抽动,孩子会反复发出 “吭吭”“咳咳” 的声音,即使没有感冒、喉咙痛等呼吸道症状,也无法控制;除了清嗓子,发声性抽动还可能表现为:
 
  简单发声:如吸鼻子、哼唧、尖叫、发出 “啊”“哦” 等无意义的声音,比如孩子安静时突然吸一下鼻子,频率很高,家长以为是 “鼻炎”,但检查后却没有异常。
 
  复杂发声:少数孩子可能出现重复语言(如反复说一句话、模仿别人说话)、秽语(说脏话)等,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早期多以 “清嗓子”“吸鼻子” 等简单发声为主。
 
  发声性抽动容易被误认为 “呼吸道疾病”(如咽炎、鼻炎),很多家长带孩子反复就诊于耳鼻喉科,却没有改善,此时需警惕是否为抽动症。
 
  二、别忽视:抽动症不及时干预,可能带来这些影响
 
  很多家长认为 “孩子长大就好了”,对抽动症状采取 “放任不管” 的态度,但事实上,若抽动症长期不干预,不仅症状可能加重,还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多方面影响:
 
  (一)影响学习:抽动动作干扰注意力
 
  频繁的抽动动作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上课时常因 “耸肩”“挤眼睛” 无法专注听老师讲课,做作业时反复被自己的动作打断,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成绩下滑;部分孩子还可能因担心 “自己的动作被同学嘲笑”,在课堂上刻意压抑抽动,反而消耗更多精力,进一步影响学习状态。
 
  (二)影响社交:容易被同伴误解、孤立
 
  孩子的抽动动作可能会引起同伴的好奇或嘲笑,比如被同学起外号(如 “眨眼怪”“清嗓子大王”),甚至被排斥、孤立。长期下来,孩子会变得自卑、敏感,害怕参加集体活动(如体育课、班会),逐渐回避社交,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甚至导致性格变得内向、孤僻。
 
  (三)影响心理健康: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 “异常”,尤其是抽动症状明显时,容易产生 “我和别人不一样” 的自卑心理;若家长、老师不理解,经常批评孩子 “别乱动”“别清嗓子”,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三、科学应对: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家长该怎么做?
 
  当发现孩子频繁出现 “清嗓子”“耸肩” 等异常动作时,家长不要慌乱,也不要盲目批评,应采取科学的应对方式:
 
  (一)第一步:先带孩子就医,明确诊断
 
  首先,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医生的专业评估(如详细询问症状出现时间、频率、诱发因素,结合行为观察),排除其他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过敏、癫痫等),明确是否为抽动症及抽动症的类型、严重程度。不要自行判断或轻信 “偏方”,以免延误干预时机。
 
  (二)第二步:避免 “过度关注”,减少孩子心理压力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的抽动动作后,会频繁提醒 “别耸肩”“别清嗓子”,甚至批评、指责孩子,殊不知,这种 “过度关注” 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反而加重抽动症状。正确的做法是 “忽略轻微的抽动动作”,不要刻意提醒或纠正,让孩子在放松的环境中减少对抽动的关注;同时,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比如 “你今天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得很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减少心理压力。
 
  (三)第三步:调整生活环境,减少诱发因素
 
  抽动症状容易在 “紧张、疲劳、兴奋” 等状态下加重,家长可以通过调整生活环境,减少诱发因素:
 
  保证充足睡眠:每天让孩子按时睡觉,避免熬夜,保证 810 小时睡眠,睡眠不足会加重抽动症状。
 
  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减少孩子接触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间(每天不超过 1 小时),避免电子屏幕的高频刺激诱发或加重抽动。
 
  避免过度压力: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如报过多兴趣班、要求过高成绩),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打球),帮助孩子放松心情。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为抽动症孩子提供专业诊疗支持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需要专业评估和干预时,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可考虑的选择。该医院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设有儿科、儿童保健科、精神心理科等相关科室,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针对抽动症孩子,医院会通过科学的评估方式(如临床访谈、行为观察、量表评估等),明确孩子的抽动类型、严重程度及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心理压力、环境刺激等)。在干预方面,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对于轻度抽动症,会为家长提供家庭护理指导(如如何调整环境、减少诱发因素、进行心理支持);对于中度至重度抽动症,会结合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等专业干预方式,帮助孩子改善抽动症状。同时,医院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协作,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抽动症,避免误区,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需要提醒的是,抽动症的干预需要长期坚持,家长不要期望 “一蹴而就”。若孩子的抽动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影响学习、社交的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干预方案,避免因延误干预影响孩子的成长。

上一篇:孩子耸肩、眨眼、不自主抽动?警惕抽动症!

下一篇:孩子总眨眼 耸肩还发怪声? 可能是抽动症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