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抽动症的成因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25 20:36
  抽动症,这一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给众多孩子及其家庭带来困扰。深入探究其成因,对于预防与治疗意义重大。目前研究表明,抽动症并非由单一因素引发,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的关键影响
 
  1. 家族遗传倾向显著:抽动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众多研究显示,若家族中存在抽动症患者,其亲属患抽动症的概率会大幅提升。相关数据表明,约75%的抽动症患者其直系亲属中有患抽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者。例如,若父亲患有抽动症,孩子遗传患病的几率相对较高。
 
  2. 基因层面的关联:科学家已发现多个与抽动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元发育与功能调控等关键环节。比如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干扰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与调节,致使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紊乱,从而引发抽动症状。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的作用
 
  1. 神经递质失衡
 
  - 多巴胺的异常:多巴胺作为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运动控制、情绪调节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抽动症患者大脑中的多巴胺功能存在亢进现象,过多的多巴胺会使神经元过度兴奋,进而导致不自主的抽动动作。像是大脑纹状体区域的多巴胺受体敏感性改变,就与抽动症状紧密相关。
 
  - 其他神经递质的影响:除多巴胺外,去甲肾上腺素、5 -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同样会影响抽动症的发生发展。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异常可能影响注意力与行为控制,5 - 羟色胺水平改变则可能影响情绪与睡眠,这些都与抽动症的多种表现相关。
 
  2. 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 结构差异:借助先进的神经影像学技术,研究人员发现抽动症患者的大脑在结构上存在独特之处。像基底节、额叶、边缘系统等区域,灰质体积、白质纤维连接等方面与正常个体存在差异。基底节在运动调节中至关重要,其结构异常会干扰运动控制,引发抽动症状。
 
  - 功能改变:不仅大脑结构有别,抽动症患者大脑的功能活动模式也异于常人。例如在执行认知任务或运动任务时,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同步性、激活强度等方面存在异常,这表明抽动症患者大脑在信息处理、运动规划与执行等功能上存在缺陷。
 
  三、心理因素的推动
 
  1. 压力与情绪的影响:孩子成长过程中,若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如学习负担过重、家庭关系紧张(父母频繁争吵、对孩子过度严厉),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例如,面临升学考试压力的孩子,抽动症状可能会突然加剧。
 
  2. 心理创伤的潜在作用:重大心理创伤事件,如亲人离世、遭受虐待、目睹暴力场景等,会给孩子心灵带来巨大冲击。这种创伤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应激反应过度,干扰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使抽动症的发生。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1. 感染因素:部分感染与抽动症紧密相连,特别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该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反应,生成的自身抗体可能误将神经系统的某些成分当作外来抗原进行攻击,引发神经炎症,导致神经功能紊乱,诱发抽动症。临床中常见因扁桃体炎反复感染后,孩子出现抽动症状的情况。
 
  2. 围生期因素:母亲孕期的状况及孩子出生时的情形对抽动症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孕期母亲若吸烟、饮酒、感染病毒或接触有害物质,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孩子出生时若出现早产、低体重、窒息等情况,同样会增加患抽动症的风险,这些因素可能在早期就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为抽动症的发生埋下隐患。

上一篇:家庭如何配合治疗抽动症?

下一篇:警惕!孩子怪异发声小心抽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