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有没有抽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23 20:23
  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摇头时,家长总会纠结:“这到底是调皮捣蛋,还是抽动症的信号?” 抽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早期识别和判断对干预效果至关重要。但由于其症状与孩子的 “小动作” 相似,很多家长容易误判或忽视。本文将从抽动症的核心症状、与其他行为的区别,以及家长可实操的判断步骤入手,帮助家长科学分辨孩子是否可能患有抽动症。
 
  一、抽动症的核心症状:从 “动作” 和 “声音” 入手判断
 
  抽动症的症状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身体动作)和发声性抽动(异常声音),家长可重点观察孩子是否出现以下表现:
 
  运动性抽动:身体不自主的反复动作
 
  面部:频繁眨眼、挤眉、皱鼻、咧嘴、伸舌头、点头等,比如孩子每分钟眨眼超过 10 次,且无法通过提醒停止。
 
  颈部及躯干:摇头、扭脖子、耸肩、挺胸、弯腰等,动作突然且快速,如突然甩头时幅度较大,不像故意做动作那样有连贯性。
 
  四肢:甩手、握拳、抖腿、踢脚等,比如写字时突然甩手,导致笔掉落,且反复出现。
 
  发声性抽动:不受控的异常声音
 
  简单发声:清嗓子(“吭吭” 声)、咳嗽、吸鼻子、哼气、尖叫、犬吠声等,比如孩子无咽喉不适却频繁清嗓子,一天出现数十次。
 
  复杂发声:重复单词或短语、模仿他人说话(如重复家长的指令),但内容与场景无关,且孩子无法自主控制。
 
  二、区分抽动症与其他情况:关键看这 3 点
 
  孩子的很多行为可能被误认为是抽动症,家长需通过以下 3 个维度区分,避免误判:
 
  是否 “可控”
 
  调皮或习惯动作:孩子在家长提醒(如 “别眨眼了”)后,能暂时停止,且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想引起关注)。
 
  抽动症:动作不受孩子主观控制,即使努力克制也只能短暂停止,很快复发,甚至因压抑而加重,孩子常因无法控制而烦躁。
 
  发作的 “规律性”
 
  生理问题(如结膜炎、咽炎):眨眼或清嗓子的频率与症状相关(如眼睛痒时眨眼增多),且伴随其他不适(如眼痛、咽痛),疾病好转后症状消失。
 
  抽动症:发作无规律,在紧张、疲劳、兴奋时加重(如考试前眨眼变频繁),放松或专注时减轻(如看动画片时症状暂时消失),且无生理不适。
 
  持续时间与发展趋势
 
  阶段性动作(如幼儿学摇头):持续时间短(几周到 1 个月),随年龄增长自然消失,无其他异常。
 
  抽动症:症状持续超过 1 个月,且可能逐渐加重(如从单纯眨眼发展为同时耸肩、清嗓子),甚至影响学习(如因频繁抽动无法写字)或社交(如被同学嘲笑而不愿上学)。
 
  三、家长判断步骤:从观察到行动的 4 个阶段
 
  记录症状细节
 
  用手机记录孩子的动作或发声:包括出现的时间(如每天上午频繁)、频率(如每分钟眨眼次数)、场景(如在家 vs 在校)、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同时摇头),持续记录 1-2 周,为后续判断提供依据。
 
  排除生理或环境因素
 
  检查孩子是否有眼部、咽喉等部位的不适(如结膜炎可导致眨眼,需就医治疗),观察是否因环境变化(如换老师、学业压力大)导致情绪紧张,若相关因素排除后症状仍存在,需警惕抽动症。
 
  评估对生活的影响
 
  若症状仅偶尔出现,不影响学习、社交和孩子的情绪(如孩子不为此自卑),可暂时观察;若症状频繁到干扰课堂听讲(如频繁清嗓子被老师提醒)、导致孩子被孤立,需及时干预。
 
  及时寻求专业评估
 
  若症状符合抽动症的核心特征(如持续超 1 个月、多部位抽动、无法控制),建议带孩子到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行为观察、量表评估(如耶鲁抽动症严重程度量表)等,明确诊断并制定方案。
 
  四、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院,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等相关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抽动相关症状,医院会结合家长记录的细节和专业评估,明确孩子是否存在抽动症,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医疗支持,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上一篇:广州孩子无故跺脚是抽动症吗?

下一篇:孩子有这些表现,可能是抽动症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