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挤眉弄眼,时不时发出怪声?小心抽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20 23:56
  “别总眨眼睛!”“说了多少遍不要清嗓子!” 面对孩子反复出现的挤眉弄眼、咧嘴耸肩,或是突然发出的吭吭声、尖叫声,许多家长第一反应是斥责孩子 “故意捣乱”“不专心”。然而,这些看似 “调皮” 的行为,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当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和声音时,他们承受的不仅是生理上的不适,还有因不被理解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认识抽动症,理解孩子的 “身不由己”,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抽动症不是 “坏习惯”,而是神经发育的特殊信号
 
  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肌肉抽动可能涉及面部(挤眉、眨眼、咧嘴)、颈部(摇头、耸肩)、躯干(挺胸、扭腰)或四肢(踢腿、甩手);发声抽动则包括清嗓子、干咳、吸鼻子,甚至突然说出无意义的词语。这些症状往往在孩子紧张、疲劳或兴奋时加重,在放松或专注做事时减轻,入睡后则完全消失。
 
  与 “坏习惯” 不同,抽动症的症状不受孩子主观意志控制。当家长厉声制止时,孩子可能会短暂压抑症状,但随后往往会出现更频繁的发作,甚至伴随焦虑、自卑等情绪问题。曾有位妈妈发现孩子频繁眨眼,认为是 “看手机太多”,于是没收了所有电子产品,结果孩子不仅眨眼更严重,还开始频繁甩头。直到就医后才明白,孩子的身体动作是神经信号紊乱的表现,而非故意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常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强迫症相伴出现,部分孩子还会因长期抽动受到同学嘲笑,进而出现社交退缩。因此,及时识别症状、科学干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抽动症的诱因:不止是 “调皮” 那么简单
 
  抽动症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它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家族中有抽动症病史的孩子,患病概率会显著增加;大脑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也可能导致抽动症状的出现。
 
  而环境因素往往是症状发作或加重的 “催化剂”。学业压力过大、家庭关系紧张、突然的环境变化(如转学、亲人离世),都可能让孩子的神经处于紧绷状态,诱发抽动。此外,过敏体质、频繁感冒、睡眠不足等身体状态的波动,也可能成为抽动症的诱因。
 
  一位小学老师曾分享过案例:学生小林原本活泼开朗,某天开始频繁清嗓子,家长以为是 “咽炎”,辗转治疗却毫无效果。直到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才发现,小林近期因父母争吵频繁失眠,清嗓子的频率也随家庭矛盾升级而增加。在调整家庭氛围并配合心理疏导后,孩子的症状逐渐缓解。这说明,抽动症的干预不能只关注 “症状”,更要追溯背后的身心诱因。
 
  应对抽动症:理解比 “制止” 更有效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状,许多家长陷入 “越管越重” 的误区。事实上,科学的干预需要从 “接纳” 开始,再结合专业治疗与家庭支持,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难关。
 
  首先,避免过度关注或指责症状。当孩子出现抽动时,家长若反复提醒 “别眨了”“安静点”,反而会强化他们的注意力,导致症状加剧。正确的做法是 “视而不见”,用自然的态度继续日常活动,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同时,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避免过高的期望和严厉的惩罚,让他们在低压力状态下缓解神经紧张。
 
  其次,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当抽动症状持续超过 1 个月,或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社交时,需带其前往儿科神经科或儿童发育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轻度症状可能通过心理疏导、行为干预改善;中重度症状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调节神经递质平衡。
 
  此外,规律的生活习惯能有效减少抽动发作。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如可乐、巧克力),鼓励孩子参与跑步、游泳等运动,都能帮助稳定神经状态。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学习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让他们在症状发作前通过自主调节缓解紧张。
 
  给家长的话:做孩子的 “稳定器” 而非 “纠错器”
 
  抽动症的治疗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症状可能时好时坏,甚至反复出现。这时候,家长的心态与做法至关重要。与其纠结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不如思考 “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当孩子因抽动被同学议论时,家长可以主动与老师沟通,让班级同学了解这是一种 “身体的小麻烦”,而非 “奇怪的行为”;当孩子因症状感到自卑时,用具体的事例肯定他的价值:“虽然你有时会眨眼睛,但你画的画特别棒,同学们都很喜欢。” 让孩子明白,抽动症状只是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抽动症如同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场 “神经小风波”,它不会定义孩子的未来,却能考验家庭的应对智慧。当我们用理解代替批判,用耐心代替焦虑,用科学代替盲目,就能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相信在接纳与支持中,每个孩子都能学会与症状共处,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上一篇:儿童抽动症的常见误区与真相

下一篇:孩子老是扭脖子,是抽动症发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