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嗓、皱鼻、耸肩……这些可能是抽动症的信号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7-18 20:22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7-18 20:22
“咳咳 ——” 课堂上,小明频繁清嗓的声音格外刺耳;家里,5 岁的莉莉总不自觉地皱起鼻子,眼角还跟着抽动;游乐场里,本该尽情奔跑的男孩却时不时猛地耸肩,引得旁人侧目……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可能并非孩子 “调皮捣蛋” 或 “养成了坏习惯”,而是一种被称为抽动症的神经发育障碍发出的信号。由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许多家长往往延误了干预时机,甚至对孩子进行不当批评,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抽动症的神秘面纱,读懂那些藏在小动作里的健康密码。
一、这些 “小动作”,可能不是故意的
抽动症的核心特征是不自主、反复出现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这些行为通常无法被孩子自主控制,且在紧张、疲劳时会加重,放松时则有所缓解。
肌肉抽动多表现为面部、颈部、肩部等部位的动作:频繁眨眼、皱鼻、咧嘴、摇头、耸肩,甚至出现甩臂、踢腿、腹肌收缩等幅度较大的动作。比如有的孩子会像 “做鬼脸” 一样交替挤眉弄眼,有的则会突然歪头,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
发声抽动则涉及咽喉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常见的有清嗓子、干咳、吸鼻子,严重时还可能发出尖叫声、犬吠声,甚至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模仿言语)或反复说无意义的词句。这些声音往往突然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容易让孩子在社交中感到尴尬。
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状具有 “波动性”,可能一段时间内明显,过段时间又自行减轻或消失,这种时好时坏的特点常常让家长误以为孩子 “好了”,从而忽视了潜在的问题。
二、抽动症偏爱哪些孩子?
抽动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高峰在 4-12 岁,男孩患病率约为女孩的 3-4 倍。目前医学研究尚未明确其确切病因,但以下因素被认为与抽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抽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部分患者的亲属中存在类似的抽动症状或其他神经发育问题。
神经生物学因素也不容忽视。大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 - 羟色胺等)的失衡被认为是抽动症发病的关键机制之一。这些化学物质负责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号,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运动控制系统出现紊乱,引发不自主抽动。
环境与心理因素则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经历惊吓、外伤等突发事件,甚至过敏、感染等躯体不适,都可能成为抽动症的 “催化剂”。例如,刚上小学的孩子因不适应新环境,可能突然出现频繁眨眼的症状。
三、别让误解耽误了孩子
由于对抽动症的认知存在盲区,许多家长容易陷入误区:有的认为 “长大了自然会好”,对孩子的症状视而不见;有的将其归为 “坏习惯”,通过打骂、训斥的方式试图 “纠正”,结果导致孩子精神更加紧张,抽动症状反而加重;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被贴上 “病人” 的标签,拒绝寻求专业帮助,使孩子在学校遭受嘲笑、孤立,影响身心健康。
事实上,抽动症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孩子的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缓解,但也有少数孩子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甚至伴随注意力缺陷、多动、强迫障碍等共病,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识别、科学干预至关重要。
四、面对抽动症,家长可以这样做
当发现孩子出现持续的不自主抽动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焦虑或指责孩子,因为负面情绪只会让症状雪上加霜。正确的做法是:
及时就医是第一步。带孩子到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诊断,排除癫痫、舞蹈症等其他疾病,明确是否为抽动症。医生会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同样关键。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指责,避免给孩子施加过高的学习压力,多给予鼓励和陪伴,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成长。研究表明,家庭支持系统完善的孩子,症状改善速度更快。
必要时进行专业干预。对于轻度抽动症状,通过心理疏导、行为调整(如让孩子学会在紧张时深呼吸放松)即可缓解;中重度症状则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药物能有效控制抽动频率,心理治疗则帮助孩子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提升社交能力。
结语
清嗓、皱鼻、耸肩…… 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无法言说的困扰。抽动症不是 “调皮” 的借口,也不是 “治不好的绝症”,它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科学对待。作为家长和老师,当发现孩子出现异常抽动时,请收起偏见与指责,用耐心和专业的知识为他们护航。及时寻求帮助,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与关爱,才能让那些不受控制的小动作逐渐消失,让孩子在阳光下自在成长。
上一篇:多动症的几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