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4 23:54
  与自闭症儿童沟通,需要理解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社交特点和感知觉差异 —— 他们可能对语言的理解较为直接,对情绪的捕捉较为迟钝,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也与普通儿童不同。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表达需求、理解世界,还能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的干预和康复打下基础。本文将从沟通前的准备、具体沟通方法及注意事项三个维度,分享与自闭症儿童沟通的实用技巧。
 
  一、沟通前的核心准备:建立信任与适配环境
 
  与自闭症儿童沟通的第一步,并非急于 “传递信息”,而是先让他们感到安全、放松。由于自闭症儿童对环境变化和陌生感较为敏感,只有在舒适的状态下,他们才可能愿意接收和回应信息。
 
  1. 观察并适配儿童的 “感知节奏”
 
  首先要观察儿童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有的儿童害怕嘈杂的声音(如人群喧哗、电器噪音),有的对强光、特定颜色或材质较为敏感。沟通前应尽量调整环境,比如在安静、光线柔和的空间交流,避免突然的巨响或频繁的环境变动。同时,留意儿童的 “兴趣点”—— 若他们正专注于某件物品(如积木、绘本),可从该物品切入开启互动,比如拿起积木说 “我们一起搭高高吧”,而非强行打断他们的专注,这能减少儿童的抵触情绪,快速拉近距离。
 
  2. 保持稳定的情绪与耐心
 
  自闭症儿童的反应速度可能较慢,有时需要几秒甚至几十秒才能理解一句话或做出回应,且可能出现重复提问、无逻辑回答等情况。此时需保持耐心,避免表现出焦虑、急躁或不耐烦(如频繁催促 “你快说啊”“你怎么听不懂”),稳定的情绪会让儿童感受到安全感,逐渐愿意主动与你互动。
 
  二、实用沟通方法:用 “他们能理解的方式” 传递信息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多处于 “具象化” 阶段,抽象的语言、复杂的指令或隐含的情绪表达,往往难以被他们捕捉。因此,沟通时需简化信息、强化视觉提示,并用具体的方式传递意图。
 
  1. 语言表达:简化、明确且 “有温度”
 
  简化指令,一次只说一件事:避免使用复杂的长句或多任务指令,比如不说 “你先把玩具收拾好,然后去洗手,过来吃水果”,而是拆分成 “我们先把积木放进盒子里”“现在去洗手吧”,每完成一个指令后,再进行下一个。同时,语言要口语化、直白,比如用 “我们现在要回家了” 代替 “时间不早了,该结束今天的活动了”,减少理解负担。
 
  结合 “情境” 说话,强化关联:沟通时尽量将语言与当下的场景、物品结合,帮助儿童建立 “语言 - 事物” 的关联。比如给儿童递苹果时,说 “这是苹果,红红的苹果,我们吃苹果”;看到儿童反复拍手时,不说 “你别拍了”,而是问 “你是不是觉得开心呀?开心可以拍手,也可以告诉妈妈‘开心’”,既回应他们的行为,又引导语言表达。
 
  多使用积极语言,减少否定式指令:自闭症儿童对否定词(如 “不要”“不行”“别做”)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且容易引发抵触情绪。建议用 “正向替代” 的方式表达需求,比如不说 “不要乱跑”,而是说 “我们慢慢走,跟着妈妈”;不说 “别扔玩具”,而是说 “玩具要放回桌子上哦”,让儿童明确 “该做什么”,而非 “不能做什么”。
 
  2. 非语言沟通:用视觉与肢体传递信号
 
  对很多自闭症儿童来说,视觉信号(如图片、手势)比语言更易被理解,肢体动作也能传递更直接的情绪和意图,这两类非语言沟通方式往往能成为 “沟通桥梁”。
 
  借助视觉工具:让沟通 “看得见”
 
  可准备简单的视觉卡片(如 “吃饭”“洗手”“睡觉” 的图片),当需要引导儿童做某件事时,出示对应的卡片并配合简单语言,比如拿出 “洗手” 卡片说 “我们去洗手,像卡片上这样”。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儿童,还可以用卡片让他们 “选择” 需求 —— 比如摆出 “喝水”“吃饼干”“玩积木” 的卡片,问 “你想做什么?指给妈妈看”,帮助他们表达想法。此外,环境中的视觉提示也很重要,比如在衣柜上贴 “放衣服” 的图片,在马桶旁贴 “洗手” 的步骤图,让儿童通过视觉记忆形成习惯。
 
  肢体动作:用温柔的接触传递关心
 
  肢体动作需根据儿童的接受程度调整 —— 有的儿童喜欢拥抱、牵手,有的则抗拒身体接触。若儿童不排斥,可在沟通时轻轻抚摸他们的肩膀、手背,或在他们完成指令后竖起大拇指、鼓掌,用肢体动作传递鼓励;若儿童抗拒接触,则可通过点头、微笑、眼神交流(避免长时间直视,以温和的短暂对视为主)表达关注。需要注意的是,肢体动作要自然、轻柔,避免突然的触碰,比如想牵手时,先伸出手等待儿童主动回应,而非强行拉拽。
 
  3. 倾听与回应:关注 “他们的表达”
 
  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自闭症儿童可能通过特殊的方式表达需求(如哭闹、重复动作、指向物品),需学会 “读懂” 这些信号,并及时回应,让他们感受到 “自己的表达被重视”。
 
  比如,儿童反复指向水杯,可能是想喝水,此时应回应 “你想喝水对不对?妈妈帮你拿水杯”;儿童突然哭闹,且周围有噪音,可能是对声音敏感,此时可轻声说 “这里有点吵,我们去安静的地方”,并带他们离开。即使儿童的表达不清晰(如说 “车车” 但未说明需求),也不要忽视,可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补充:“你想玩车车吗?还是想出去看车车?”—— 这种回应能让儿童知道,“表达” 是有意义的,从而更愿意尝试沟通。
 
  三、沟通中的常见误区:这些 “错误方式” 可能适得其反
 
  在与自闭症儿童沟通时,一些看似 “正常” 的做法,反而可能加重他们的抵触情绪,影响沟通效果,需特别注意规避。
 
  1. 不要强迫 “眼神交流” 或 “主动社交”
 
  很多家长认为 “多让孩子看自己”“强迫孩子和别人打招呼” 能改善社交,但自闭症儿童对眼神交流的敏感度较高,强行要求可能让他们感到紧张、恐惧;强迫社交也会让他们对 “沟通” 产生负面联想。正确的做法是:不刻意要求眼神交流,可通过与儿童平齐的坐姿(如蹲下、坐下),让他们自然看到你的面部;社交引导需循序渐进,比如先让他们观察其他小朋友玩耍,再在他们愿意的情况下,轻轻拉着他们参与,而非直接推到人群中。
 
  2. 不要忽视 “重复行为” 中的沟通信号
 
  自闭症儿童的重复行为(如转圈、反复开关门)并非 “无意义的动作”,可能是他们表达情绪(如开心、焦虑)或寻求感官刺激的方式。若强行制止,可能会让他们因 “需求无法表达” 而情绪爆发。正确的做法是:先观察重复行为发生的场景(如转圈多在兴奋时),再尝试用语言 “翻译” 他们的行为,比如 “你转圈是不是很开心呀?我们可以慢慢转,也可以告诉妈妈‘开心’”,既接纳他们的行为,又引导更合适的表达。
 
  3. 不要用 “比较” 或 “否定” 打击信心
 
  避免说 “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会说话,你怎么不会”“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这类话,自闭症儿童的发育节奏与普通儿童不同,否定和比较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更不愿意尝试沟通。应多关注 “小进步”,即使儿童只是比之前多回应了一个字、多指了一次物品,也要及时鼓励:“你今天告诉妈妈‘要’,真棒!”—— 正向反馈能让他们逐渐建立沟通的信心。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的医疗机构,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疗与康复指导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提升,医院不仅为患儿提供专业的评估与干预服务,还会为家长和照护者提供系统的沟通指导 —— 通过一对一咨询、家长课堂等形式,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如语言能力、感知觉特点),分享个性化的沟通技巧,帮助家长理解儿童的行为信号,掌握科学的互动方法。同时,医院的康复治疗师会在干预过程中,通过游戏、绘本阅读等儿童喜爱的方式,逐步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情绪理解和社交回应能力,助力患儿更好地与他人沟通,融入家庭与社会。医院始终以患儿需求为核心,致力于为自闭症儿童及家庭提供专业、全面的支持,守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自闭症孩子的八个常见表现

下一篇:不说话是不是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