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并非 “突然出现”,这些早期表现值得关注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2 23:30
  当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时,许多家长都会陷入困惑:“孩子之前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得了这种病?” 事实上,自闭症并非 “突然出现” 的疾病,它的根源在婴幼儿时期就已埋下伏笔。多数患儿在出生后的前几年,就会逐渐显现出与正常发育儿童不同的细微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是 “性格内向”“发育慢” 而被忽略。本文将带你梳理自闭症的早期表现,帮助家长更早捕捉这些 “隐藏的线索”。
 
  婴儿期(0-1 岁):社交互动的 “沉默信号”
 
  自闭症的早期迹象,可能在孩子几个月大时就已显现,尤其体现在社交互动的萌芽阶段:
 
  缺乏眼神追随与回应
 
  正常婴儿在 2-3 个月时,会追随大人的目光和移动的物体,看到熟悉的面孔会露出微笑。而自闭症倾向的婴儿可能对人脸缺乏兴趣,即使大人在眼前晃动玩具或说话,眼神也很少停留;逗弄时很少笑,甚至会回避对视,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对声音和呼唤反应异常
 
  6 个月左右的婴儿通常能对自己的名字或熟悉的声音做出反应,比如转头寻找声源。但部分自闭症患儿对呼唤 “充耳不闻”,即使声音很大也无动于衷,这种 “不回应” 并非听力问题(听力检查通常正常),而是对社交信号的漠视。
 
  拒绝肢体接触与互动
 
  多数婴儿喜欢被拥抱、抚摸,会通过哭闹或依偎表达需求。而有些自闭症倾向的婴儿可能抗拒被抱起,被搂抱时身体僵硬;不会主动伸手求抱,也很少模仿大人的表情或动作(如吐舌头、拍手)。
 
  幼儿期(1-3 岁):社交与语言的 “偏离轨迹”
 
  随着孩子进入学步期,自闭症的表现会逐渐清晰,尤其在语言发育和社交互动中显现出明显差异:
 
  语言发育滞后或 “倒退”
 
  1 岁左右是语言萌芽期,正常孩子会无意识发出 “爸爸”“妈妈” 的音节,2 岁能说简单短句。自闭症患儿常出现语言延迟:2 岁仍不会说单个词语,3 岁无法表达完整需求;更需警惕的是 “语言倒退”—— 原本会说的词语突然遗忘,甚至完全停止说话,这种情况在自闭症儿童中并不少见。
 
  社交互动的 “单向模式”
 
  正常幼儿会主动靠近同伴,用手势或简单语言发起游戏(如 “一起玩球”)。而自闭症孩子大多对同伴缺乏兴趣,宁愿独自玩耍;不会分享玩具或情绪,即使遇到困难也很少寻求帮助,仿佛不知道 “求助” 是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重复行为初现
 
  1-3 岁的孩子可能出现一些重复动作(如反复扔玩具),但自闭症患儿的重复行为更刻板且难以打断:比如反复开关门、踮脚走路、长时间旋转物品(如瓶盖、车轮),对这些行为的痴迷程度远超普通孩子对玩具的兴趣。
 
  学龄前期(3-6 岁):社交规则的 “理解障碍”
 
  进入幼儿园后,自闭症孩子在集体环境中与同伴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主要体现在对社交规则的理解和执行上:
 
  难以融入集体游戏
 
  正常孩子能快速理解游戏规则(如 “过家家”“捉迷藏”),并配合同伴完成互动。而自闭症孩子可能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玩耍,比如在 “过家家” 中反复摆放餐具却不参与角色扮演;对同伴的邀请无动于衷,或突然闯入游戏却不遵守规则。
 
  沟通中的 “literal 思维”
 
  他们的语言表达常停留在表面,难以理解比喻、玩笑等抽象表达。比如听到 “别闹了,你的耳朵要长茧了”,会真的去摸自己的耳朵;无法通过语气判断情绪,即使大人用生气的语调说 “你再这样我要生气了”,也可能毫无反应。
 
  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
 
  对日常规律的改变表现出强烈抗拒,比如换了新的座位、老师调整了上课顺序,可能会哭闹不止;对特定感官刺激(如某种声音、气味、衣服材质)反应剧烈,比如听到吹风机声音会捂住耳朵尖叫,拒绝穿有标签的衣服。
 
  家长该如何应对?记住 “三不” 与 “三早”
 
  面对孩子的异常表现,家长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影响干预效果,关键要做到 “三不” 与 “三早”:
 
  “三不”:避免误区,理性观察
 
  不盲目等待:不要认为 “孩子大了自然会好”,自闭症的干预黄金期在 3 岁前,等待可能错过比较好时机;不自我否定:不必因 “没早点发现” 而自责,多数家长缺乏专业知识,发现异常后及时行动就是对孩子负责;不贴标签:不要仅凭某一症状就断定 “孩子是自闭症”,需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后确诊。
 
  “三早”:科学行动,抓住关键
 
  早观察:从婴儿期开始,对照儿童发育里程碑(如 “1 岁会指物”“2 岁会说短句”),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尤其关注社交、语言和行为模式是否与同龄孩子一致;早评估:若发现多项异常持续存在,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科做专业评估,包括行为观察、发育量表测试等;早干预:一旦确诊,立即开展康复训练,以社交沟通训练为核心(如应用行为分析、社交故事训练等),同时家庭配合引导,帮助孩子逐步提升适应能力。
 
  写在
 
  自闭症的 “突然被发现”,本质上是早期信号的 “长期被忽略”。它像一颗缓慢发芽的种子,从婴儿期的眼神回避,到幼儿期的语言滞后,再到学龄期的社交困难,症状会随着成长逐渐清晰。
 
  作为家长,不必因孩子的某个异常表现而焦虑,但需保持 “有依据的警惕”—— 当多项异常持续存在,且与同龄孩子的发育差距越来越明显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是正确的选择。早发现、早干预,能让更多自闭症孩子突破障碍,逐步融入生活。毕竟,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值得被细心呵护,每个细微的信号都不应被辜负。

上一篇:孩子不爱眼神交流?警惕自闭症的早期信号

下一篇:自闭症的社交训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