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孩子该如何训练?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18 23:57
  遗尿症,俗称 “尿床”,指 5 岁及以上的孩子仍频繁出现夜间不自主排尿,每周超过 2 次,且持续 3 个月以上,排除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器质性原因后,即可诊断为原发性遗尿症。对孩子而言,频繁尿床可能导致自卑、焦虑,甚至害怕参加集体活动(如露营);对家长来说,反复清洗床单、夜间频繁叫醒孩子,也容易产生疲惫和焦虑情绪。其实,遗尿症并非孩子 “故意不听话” 或 “发育迟缓”,而是与膀胱功能、排尿习惯、睡眠觉醒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家庭训练,大部分孩子的症状能逐步改善。本文将从 “基础习惯培养”“膀胱功能训练”“夜间唤醒训练” 三个核心维度,提供可操作的训练方法,帮助家长引导孩子摆脱遗尿困扰。
 
  一、训练前必知:先排除器质性问题,建立 “积极心态”
 
  在开展家庭训练前,家长需要做好两项准备工作,为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一)先带孩子就医,排除疾病因素
 
  并非所有 “尿床” 都是原发性遗尿症,部分孩子可能因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构异常、糖尿病、脊柱裂等器质性问题导致尿床。因此,发现孩子频繁尿床后,首先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泌尿外科或肾内科就诊,通过尿常规、泌尿系超声、脊柱 X 线等检查,排除疾病因素。若确诊为原发性遗尿症,再开展家庭训练;若存在器质性问题,需先针对病因治疗,再配合训练改善症状。
 
  (二)避免指责,给孩子 “积极的心理支持”
 
  尿床会让孩子产生自责、自卑心理,若家长频繁批评(如 “这么大了还尿床,真丢人”“怎么又尿湿床单了”),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反而导致遗尿症状更难改善。家长应保持耐心,用温和的态度告诉孩子 “尿床不是你的错,我们一起努力,慢慢就能改掉这个习惯”;清洗床单时,避免让孩子觉得 “自己给家长添了麻烦”,可以说 “没关系,我们一起把床单洗干净,下次睡前记得上厕所,会越来越好的”。积极的心理支持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更愿意配合训练。
 
  二、基础训练:培养 “规律排尿习惯”,减少夜间尿床
 
  规律的排尿习惯能帮助孩子建立 “膀胱  大脑” 的排尿反射,减少夜间膀胱过度充盈导致的尿床,家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白天 “定时排尿”,避免膀胱过度扩张
 
  白天让孩子养成 “定时排尿” 的习惯,不要等到 “非常着急” 才去厕所,避免膀胱长期处于过度扩张状态,影响膀胱功能。建议每 23 小时提醒孩子排尿一次(如早餐后、午餐后、下午户外活动后、晚餐后),每次排尿时鼓励孩子 “尽量排空膀胱”,不要匆忙结束。比如,孩子上完厕所后,可以问 “有没有尿干净呀?再试着尿一点,让膀胱空一点,下午就不容易不舒服了”。通过规律排尿,帮助孩子熟悉 “膀胱充盈” 和 “排空” 的感觉,提升膀胱的储尿和控尿能力。
 
  (二)睡前 “控制饮水量 + 排空膀胱”,减少夜间尿量
 
  夜间膀胱内尿量过多是导致尿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可以通过 “控制睡前饮水量” 和 “睡前排空膀胱”,减少夜间尿量。具体做法:晚餐后(尤其是睡前 12 小时),减少孩子液体摄入,避免喝牛奶、果汁、白开水等,也不要吃西瓜、梨等含水量高的水果;睡前 1530 分钟,提醒孩子去厕所排尿,确保膀胱排空。比如,睡前可以说 “我们现在去上个厕所,把膀胱里的尿排空,晚上睡觉就不容易尿床啦”,让孩子形成 “睡前排尿” 的固定习惯。
 
  (三)白天 “不憋尿”,避免损伤膀胱功能
 
  部分孩子因贪玩、害怕耽误游戏时间,会刻意憋尿,长期如此会导致膀胱肌肉松弛,控尿能力下降,加重夜间遗尿。家长要提醒孩子 “有尿意就及时去厕所,不要憋着”,比如在孩子玩耍时,偶尔问 “要不要去上个厕所?憋着会不舒服哦”;若发现孩子有 “夹腿、扭动身体、频繁摸肚子” 等憋尿信号,及时引导孩子去厕所。同时,告诉孩子 “憋尿可能会让膀胱受伤,以后更难控制排尿”,让孩子理解 “不憋尿” 的重要性。
 
  三、进阶训练:提升 “膀胱功能” 与 “夜间觉醒能力”
 
  对基础训练效果不佳的孩子,可通过进阶训练提升膀胱功能和夜间觉醒能力,进一步减少尿床频率:
 
  (一)膀胱功能训练:通过 “延迟排尿” 增强控尿能力
 
  膀胱功能训练的核心是通过 “适当延迟排尿”,逐步提升膀胱的储尿容量和控尿能力,适合 5 岁以上、能理解并配合的孩子。具体做法:白天孩子有尿意时,不要立刻去厕所,而是引导孩子 “再坚持 510 分钟”,逐渐延长延迟时间(每次增加 5 分钟,不超过 30 分钟);在延迟过程中,让孩子通过 “收缩肛门”“双腿交叉” 等方式控制尿意,避免尿裤子。需要注意的是,延迟排尿需在孩子 “有尿意但不紧急” 的情况下进行,若孩子已出现 “非常着急、忍不住” 的情况,不要强行延迟,以免导致尿裤子或膀胱损伤。每周记录孩子的排尿情况,若出现尿裤子次数增多,应适当减少延迟时间。
 
  (二)夜间唤醒训练:帮助孩子 “主动醒来排尿”
 
  夜间唤醒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 “膀胱充盈→觉醒排尿” 的反射,让孩子在夜间膀胱充盈时能主动醒来上厕所,减少尿床。具体做法:家长先观察孩子平时的尿床时间(如大多在凌晨 2 点、或睡前 45 小时),在尿床前 30 分钟  1 小时,轻轻唤醒孩子(注意不要大声叫醒,避免孩子受惊),引导孩子到厕所排尿;唤醒时,确保孩子完全清醒(可以让孩子自己穿拖鞋、走路到厕所,而非家长抱着去),让孩子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排尿,强化 “醒来排尿” 的记忆。随着训练推进,逐渐延长唤醒间隔时间(如从每天唤醒 1 次,到 23 天唤醒 1 次),直到孩子能自主醒来排尿。需要注意的是,夜间唤醒训练需要长期坚持(通常需要 13 个月),家长要保持耐心,不要因短期效果不明显而放弃。
 
  四、训练注意事项:避免 3 个误区,提升训练效果
 
  在训练过程中,家长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影响训练效果,需要特别注意:
 
  (一)误区 1:“训练几天没效果,就觉得孩子没救了”
 
  遗尿症的改善需要时间,尤其是膀胱功能和夜间觉醒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部分孩子可能需要 13 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甚至有些孩子需要半年以上。家长不要因短期没有效果就焦虑、放弃,而是要坚持规律训练,每周记录孩子的尿床次数(如用表格记录 “本周尿床 2 次,比上周减少 1 次”),关注 “小进步”,及时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信心。
 
  (二)误区 2:“夜间唤醒时,抱着孩子去厕所”
 
  很多家长为了 “省事”,夜间唤醒孩子时,直接抱着孩子去厕所,让孩子在半睡半醒状态下排尿。这种做法无法让孩子建立 “膀胱充盈→觉醒” 的反射,反而会让孩子依赖家长,训练效果大打折扣。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完全清醒,自主完成 “起床→穿拖鞋→去厕所→排尿→回床睡觉” 的过程,即使孩子迷迷糊糊,也要耐心引导,让他在清醒状态下感知 “排尿” 的动作。
 
  (三)误区 3:“孩子不配合,就强迫训练”
 
  若孩子对训练表现出抵触(如拒绝延迟排尿、被唤醒时哭闹),家长不要强迫孩子,以免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可以先暂停训练 12 天,和孩子沟通 “为什么不愿意配合”(如 “是不是觉得延迟排尿不舒服?我们可以先缩短一点时间”“被叫醒是不是很困?我们可以把唤醒时间调晚一点”),根据孩子的感受调整训练方案,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训练中。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为遗尿症孩子提供专业诊疗支持
 
  当家长在为遗尿症孩子开展家庭训练时,若需要专业的评估和指导,或孩子经过长期训练效果不佳,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可考虑的选择。该医院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设有儿科、儿童泌尿外科、儿童保健科等相关科室,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针对遗尿症孩子,医院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明确孩子遗尿的类型(原发性或继发性)及可能的诱因(如膀胱功能异常、睡眠觉醒障碍、心理因素等)。在干预方面,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训练指导(如如何根据孩子的膀胱容量制定延迟排尿计划、如何精准把握夜间唤醒时间);若孩子存在明显的膀胱功能异常或心理问题,还会结合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专业干预方式,帮助孩子更快改善症状。同时,医院注重与家长的沟通,耐心解答家长在训练过程中的疑问,帮助家长避免误区,提升训练效果,助力孩子摆脱遗尿困扰,健康成长。
 
  需要提醒的是,若孩子经过 6 个月以上的科学家庭训练,遗尿症状仍无明显改善(如每周尿床次数仍超过 2 次),或伴随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异常(如血尿、浑浊)等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干预方案,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避免长期遗尿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上一篇:遗尿症孩子的日常护理技巧

下一篇:遗尿症孩子要控制饮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