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走神”、控制不住小动作,小心多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16 20:57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16 20:57
“上课总走神,坐不住三分钟,小动作不断,老师说他太调皮了。”许多家长在听到老师这样的反馈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孩子不够专注、缺乏自制力,甚至认为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然而,孩子频繁“走神”、无法控制自己的小动作,可能并不仅仅是“调皮”那么简单,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本文将帮助家长识别多动症的早期信号,了解科学的应对方法,避免因误解而耽误孩子的成长。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它并不是简单的“性格问题”或“教育缺失”,而是与大脑的执行功能、神经递质调节等密切相关。多动症在学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男孩多于女孩,但女孩常常因为症状不典型(如以内向型注意力分散为主)而被忽视。如果不及时干预,多动症可能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影响学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多动症的典型表现
1. 注意力难以集中
孩子常常表现为难以持续关注一项任务,比如上课容易走神、听讲不专心、写作业拖拉、做事容易半途而废。他们可能看似在听讲,但实际并未理解内容;做作业时频繁停顿,需要反复提醒才能继续。这类孩子往往并非“不想做”,而是“做不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2. 活动过多或坐立不安
多动症的孩子常常表现为“停不下来”,即使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比如在座位上扭动、手脚不停、爱说话、喜欢跑来跑去。这些行为并非故意“捣乱”,而是他们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动作。
3. 冲动控制差
这类孩子常常做事不加思考,比如未经允许插话、打断别人说话、做事冲动、情绪容易爆发。他们往往缺乏对后果的预判能力,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如何区分多动症与“调皮”?
很多家长会困惑: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到底是多动症,还是只是调皮?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初步判断:
频率与持续性:调皮的孩子在特定场合或特定任务下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但在感兴趣的事情上能够专注;而多动症的孩子则是在多种场合、长时间内持续表现出注意力缺陷和多动行为。
影响程度: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明显影响到学习、社交或家庭生活,且通过常规教育方法难以改善,就需要警惕多动症的可能。
年龄与发展阶段:幼儿期本身注意力时间较短,活动量较大,这是正常的发育特点。但如果孩子进入学龄期后,症状依然明显且没有改善,就需要引起重视。
科学应对多动症的方法
1. 早期识别与专业评估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持续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或冲动行为,建议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科进行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行为量表、家长和老师访谈、观察等方式,判断是否为多动症,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
2. 行为干预与训练
行为疗法是多动症干预的核心方法之一。家长可以通过制定清晰的规则、建立奖励机制、进行时间管理训练等方式,帮助孩子逐步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专业的注意力训练、执行功能训练也能有效改善孩子的症状。
3. 药物治疗需谨慎
对于中重度多动症儿童,医生可能会建议药物治疗,以帮助改善注意力和控制冲动行为。药物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随访评估疗效与副作用,不可自行用药或停药。
4. 家校协同支持
家长和老师应保持密切沟通,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理解、包容和支持的环境。学校可以根据孩子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如允许分段完成作业、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等。家长则应多给予鼓励,少批评指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结语
孩子爱“走神”、控制不住小动作,并不是“不听话”或“不努力”,而可能是多动症在作祟。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多动症,摒弃误解,用耐心和智慧陪伴孩子成长。记住,孩子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支持。通过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和家校协同,大多数多动症儿童能够显著改善症状,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每一个多动症孩子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上一篇:多动症孩子被同学嘲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