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否是多动症?避开误区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13 20:49
  “孩子上课总坐不住,是不是多动症?”“写作业老分心,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和老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多动症并非 “好动”“分心” 的简单代名词,盲目判断可能会误解孩子,而忽视潜在问题又会错过干预时机。到底该如何科学判断是否为多动症?这需要结合专业标准,从表现、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多方面综合考量,避开 “单一行为判断” 的误区。
 
  一、判断多动症,先看这两大核心表现维度
 
  根据医学诊断标准,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分为 “注意力缺陷型” 和 “多动冲动型” 两类,部分孩子会同时存在两种表现(即 “混合型”)。判断时,需先观察孩子是否长期出现以下典型行为。
 
  1. 注意力缺陷相关表现:难以集中、易分心
 
  这类表现是多动症的核心特征之一,且不仅体现在学习中,还会贯穿日常生活。比如,孩子在做任何需要专注的事情时,都容易被无关事物干扰 —— 上课听老师讲课,会突然注意到窗外的树叶;写作业时,会反复摆弄文具,忘记原本的任务;即使是玩喜欢的拼图、搭积木,也很难坚持 15 分钟以上,常常中途放弃。
 
  更关键的是,他们难以 “主动控制注意力”:不是不想专心,而是无法自主过滤无关信息。比如,家长多次提醒 “先把作业写完再玩”,孩子点头答应,却依然会因为听到客厅的电视声而走神;做事缺乏条理性,经常丢三落四,比如忘记带作业、弄丢课本、找不到文具,且这些情况反复出现,并非偶尔疏忽。
 
  2. 多动冲动相关表现:坐不住、难克制
 
  多动冲动型的表现更容易被察觉,但需注意区分 “正常活泼” 和 “异常多动”。正常孩子活泼好动,但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课堂、图书馆)能听从提醒,短暂保持安静;而多动症孩子的多动难以控制 —— 上课时常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动;课间休息时,会疯狂奔跑、攀爬,难以进行安静的游戏;即使坐在椅子上,也会不停扭动身体、晃腿、转笔,无法保持稳定姿势。
 
  冲动行为则体现在 “缺乏思考” 和 “难以等待” 上:比如,经常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不等别人说完就抢话;排队时无法耐心等待,总想插队;做决定时很草率,比如看到喜欢的玩具就非要立刻买,不考虑是否需要,也听不进家长的劝说,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哭闹、发脾气。
 
  二、避开误区:这些 “单一表现” 不能等同于多动症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 “分心”“好动” 就紧张,却忽略了判断多动症的关键前提 ——行为需持续存在、影响多个场景,且与同龄孩子的正常表现有明显差异。以下两种常见误区,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 “偶尔行为不算数”。比如,孩子某天因为前一晚没睡好,上课走神、写作业拖延,这是正常的疲劳反应;或者因为刚换了新环境,暂时不适应,出现短暂的多动,这些都不能算作多动症。只有当类似行为持续 6 个月以上,且没有明显的 “诱因”(如疲劳、环境变化),才需要进一步关注。
 
  二是 “单一场景表现不算数”。比如,孩子只在写作业时分心,但看动画片、玩游戏时能专注 1 小时以上,这更可能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而非多动症;如果孩子只在学校坐不住,但在家能安静看书、搭积木,可能是学校环境让他兴奋,也不属于多动症范畴。多动症的影响是 “跨场景” 的 —— 无论是在家、学校,还是在公共场所(如超市、医院),孩子的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冲动行为都会出现,且会对学习、社交、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困扰(如成绩下滑、和同学冲突频繁、经常被老师批评)。
 
  三、科学判断的关键:专业评估是核心
 
  如果家长或老师观察到孩子的表现符合上述 “持续 6 个月以上、跨场景影响、与同龄孩子差异明显” 的特点,下一步的关键的是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评估,而非自行判断或听信偏方。
 
  正规的评估流程通常包括三部分: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家长和老师,了解孩子在家庭、学校的具体表现,比如 “每天写作业需要多久”“上课是否经常被老师提醒”“和同学相处是否有矛盾” 等,同时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史、家族史;其次,会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如注意力量表、行为量表),对孩子的注意力、多动冲动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可能会结合心理测试、智力测试等,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表现的原因(如智力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障碍等)。
 
  只有通过这样的综合评估,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是否为多动症,以及属于哪种类型、严重程度如何。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孩子被确诊为多动症,家长也不必过度焦虑 —— 通过科学的干预(如行为治疗、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和家庭引导,大部分孩子的症状都能得到改善,不会影响未来的成长。
 
  判断多动症不是 “对号入座”,而是基于专业标准的严谨考量。家长既要警惕潜在问题,不忽视孩子的异常表现,也要避免盲目判断,给孩子贴上 “多动症” 的标签。及时关注、科学评估、正确干预,才能帮孩子健康成长。

上一篇:什么是多动症呢?

下一篇:孩子学习困难,拖延症严重?可能是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