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孩子的这些表现可能是多动症早期信号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11 23:55
  新学期伊始,许多家长满怀期待地希望孩子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然而,一些家长却开始收到老师的“告状”:孩子上课坐不住,小动作特别多,眼睛总是盯着窗外;布置的作业拖拖拉拉,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任务,能磨蹭一个小时;明明很聪明,但考试成绩却总是不理想。面对这些情况,不少家长会简单地归咎于孩子“调皮”、“贪玩”、“年龄小,不懂事”,然后采取批评、说教甚至惩罚的方式。但家长们需要警惕,这些看似“不听话”的表现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需要被科学认识和对待的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ADHD)。它不是孩子的性格缺陷,也不是家长教育的失败,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及早识别,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一、什么是多动症?它不仅仅是“好动”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是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时宜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这些症状并非偶尔出现,而是持续存在,并且至少在两种场合(如家庭和学校)都对孩子的学习、社交或日常生活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对多动症存在误解,认为“孩子好动就是多动症”。其实不然。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在低龄阶段。但多动症孩子的“多动”是“不分场合、无法自控”的。比如,在需要安静的课堂或餐厅里,他们依然会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手脚停不下来,仿佛身体里装了一个“永动机”。更重要的是,多动症分为三种类型:以注意缺陷为主型、以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有些孩子并不“好动”,他们可能安静地坐在角落,但思想早已“神游天外”,这种“安静型”的多动症更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
 
  二、多动症的早期信号,家长要擦亮眼睛
 
  多动症的症状通常在12岁之前就已显现,尤其在学龄期,随着学习任务和环境要求的提高,会变得更加突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判断:
 
  1. 注意力缺陷的信号:
 
  这是多动症核心也容易被误解的症状。具体表现为:
 
  难以维持注意力: 在听课、做作业或玩游戏时,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常常听不到别人说话的内容,显得心不在焉。
 
  做事粗心大意: 在学习或活动中,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出错,比如看错题目、漏做习题、抄写错误等。
 
  组织能力差: 难以完成任务,尤其是需要按顺序或步骤进行的任务。书包、房间常常杂乱无章,丢三落四,经常忘记带作业或学习用品。
 
  容易分心: 即使是很小的外界刺激,如窗外的声音、同学的走动,也容易将其注意力从正在做的事情上吸引走。
 
  2. 多动与冲动的信号:
 
  这类症状在行为上表现得更为外显:
 
  坐立不安: 在需要安静的场合,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动、离座。
 
  “精力过剩”: 仿佛永远“停不下来”,在不适当的场合跑动或攀爬,难以安静地参与休闲活动。
 
  话多且插嘴: 说话过多,难以耐心等待轮到自己,常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游戏。
 
  冲动行事: 行事前缺乏思考,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不计后果。比如,在马路上乱跑、未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在课堂上未经老师允许就大声回答问题。
 
  三、发现苗头,家长应该如何科学应对?
 
  当家长发现孩子存在上述多项症状,并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业和人际关系时,就不能再简单地认为“长大就好了”。科学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
 
  首先,寻求专业诊断是前提。 不要自行给孩子“贴标签”。多动症的诊断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由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发育行为儿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行为观察、标准化量表评估以及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后,才能做出。切勿轻信非专业渠道的判断或所谓的“神奇疗法”。
 
  其次,积极配合,进行综合干预。 目前,多动症的治疗以综合干预为主,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家长培训和学校支持等。
 
  行为治疗: 通过奖励良好行为、设定明确规则等方式,帮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和控制。
 
  家长培训: 教会家长如何理解孩子的行为,学习有效的沟通和管教技巧,创造一个更有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学校支持: 与老师保持密切沟通,争取学校在课堂安排、作业量、座位调整等方面的理解与配合。
 
  药物治疗: 对于中重度的多动症儿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核心症状,为行为治疗和教育干预创造更好的条件。
 
  ,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多动症儿童并非“坏孩子”,他们的大脑执行功能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在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和计划组织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家长的耐心、鼓励和肯定。请相信,在科学干预和充满爱的环境中,他们同样可以克服困难,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孩子学习困难怎么办?如何进行家庭干预?

下一篇:上课老走神,做小动作?当心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