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的学习困境:不止是 “调皮” 那么简单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3 20:36
  在教室的角落里,总有几个孩子显得与课堂格格不入:他们可能盯着窗外发呆,可能在作业本上画满无关的涂鸦,也可能突然打断老师的讲课。当这些行为反复出现,家长和老师往往会贴上 “不专心”“不听话” 的标签,却很少意识到,这或许是多动症在悄然影响孩子的学习节奏。多动症并非简单的 “调皮好动”,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从注意力、情绪管理到执行功能等多个维度,对孩子的学习能力造成深层影响。
 
  注意力缺陷:课堂上的 “隐形屏障”
 
  多动症孩子比较明显的特征,是难以维持持续的注意力。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如同流动的溪流,而他们的注意力却像断了线的风筝 —— 前一秒还跟着思路走,下一秒就被窗外的鸟叫声、同学的铅笔声带偏。这种 “注意力漂移” 直接导致知识接收的碎片化:数学老师讲解的公式推导只听了前半段,语文课文的段落结构还没理清就走神了,日积月累便形成知识断层。
 
  更棘手的是,他们的 “选择性注意” 能力也存在缺陷。当课堂环境中存在多种刺激时,比如同桌翻书的声音、黑板上的板书与投影仪的文字同时呈现,多动症孩子很难过滤无关信息,往往被次要事物吸引,忽略核心内容。这种状态下,即使坐在课堂上,他们的大脑也像在 “离线” 状态,看似在场,实则缺席。
 
  执行功能薄弱:学习任务的 “拦路虎”
 
  完成学习任务需要一系列 “幕后操作”:规划时间、整理文具、记住作业要求、按步骤解题…… 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都依赖大脑的执行功能,而这正是多动症孩子的薄弱项。
 
  他们可能在写作业时反复起身找橡皮,因为缺乏 “提前准备” 的意识;可能在做数学应用题时,读完题目就直接下笔,忽略了隐藏条件,因为难以进行 “分步思考”;也可能在考试时先做难题,导致简单题目没时间完成,因为缺乏 “优先级排序” 的能力。这些问题并非态度不端正,而是大脑调控能力不足的表现,让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误解与压力:雪上加霜的学习环境
 
  社会对多动症的认知偏差,常常让孩子陷入 “不被理解” 的困境。当老师批评他们 “故意捣乱”,当同学嘲笑他们 “反应慢”,当家长指责他们 “不够努力”,这些负面评价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否定。他们可能开始厌恶学习,因为 “学习 = 失败”;可能刻意回避课堂互动,因为害怕犯错;甚至出现逃学、对抗等极端行为,以此逃避压力。
 
  更隐蔽的影响在于情绪调节。多动症孩子的情绪像过山车,一道难题解不出就可能暴躁摔笔,一次考试失利就可能彻底放弃。这种情绪波动会进一步消耗心理能量,让本就有限的注意力更难集中在学习上,形成 “情绪差→学不好→更焦虑” 的恶性循环。
 
  科学干预:为学习能力 “松绑”
 
  改善多动症孩子的学习状态,需要家庭、学校和专业机构的协同努力。医学上,通过药物治疗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缺陷;心理层面,行为训练能帮助孩子掌握 “任务分解”“时间管理” 等实用技能,比如用计时器拆分作业时间,用清单列出学习步骤。
 
  学校的支持同样关键。老师可以调整教学方式:将复杂知识点拆分成小模块,用视觉化工具(如思维导图)辅助理解,给予更多正向反馈(如 “你今天专注听讲了 10 分钟,有进步”)。家长则需要转变心态,避免将 “成绩” 等同于 “能力”,多关注孩子的微小进步,帮助他们重建学习信心。
 
  多动症不是学习路上的 “绝症”,而是需要特殊应对的 “拦路虎”。当我们跳出 “调皮”“不努力” 的固有认知,用科学的方式理解和支持这些孩子,他们同样能在学习的赛道上找到自己的节奏。毕竟,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在理解与接纳中,绽放属于自己的成长光芒。

上一篇:多动症还是顽皮?怎么看?

下一篇:多动症为什么会影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