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差,别只怪不用心!可能是多动症在搞鬼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2 23:27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2 23:27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同样的老师教,人家怎么就能考满分?你是不是上课根本没听讲?” 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单,不少家长下意识地将原因归结为不用心、不努力。但在这些看似 “贪玩”“散漫” 的表现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 多动症。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悄悄干扰着孩子的学习节奏,让他们即便付出努力,也难以在成绩单上收获应有的回报。
一、多动症不是 “调皮”,是神经发育的 “小偏差”
很多人对多动症存在误解,认为只是孩子精力旺盛、管不住自己。事实上,多动症全称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这类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相对滞后,导致他们在注意力控制、行为抑制等方面存在困难。
比如,课堂上老师讲解重点时,他们可能会被窗外的飞鸟吸引,或者不由自主地摆弄铅笔;写作业时,明明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却因为反复看错数字而频繁出错;即使坐下来看书,也难以坚持 10 分钟以上。这些表现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神经发育异常带来的 “力不从心”。
二、成绩背后的 “隐形障碍”:多动症如何影响学习
多动症对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常常被误认为是 “态度问题”。
在注意力方面,孩子难以集中精力听完整堂课,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也只能浅层理解,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考试时,他们可能因为粗心看错题目要求,或者在一道题上反复纠结,浪费大量时间,成绩不理想。
在行为管理上,多动症孩子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比如上课突然插话、擅自离开座位,这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节奏,还可能干扰课堂秩序,进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打击学习积极性。
此外,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弱,无法合理规划作业和复习时间,常常拖延到深夜,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长期下来形成恶性循环。
三、早发现、早干预,帮孩子打破 “成绩魔咒”
如果发现孩子长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成绩波动大等问题,家长不应一味指责,而应及时关注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
首先,专业诊断是前提。可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儿童保健科进行评估,通过心理测试、行为观察等方式,明确是否患有多动症。一旦确诊,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干预,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其次,家庭和学校的配合至关重要。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简洁有序的学习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制定清晰的作息表和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学校方面,老师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比如上课时适当提问,提醒他们集中注意力;布置作业时分解任务,降低难度,让孩子逐步建立学习信心。
同时,行为训练也能起到辅助作用。通过正念训练、感统训练等方式,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注意力稳定性。比如,每天让孩子坚持 10 分钟的冥想练习,或者通过跳绳、拍球等运动锻炼身体协调性,间接改善大脑的神经调控能力。
四、别让误解耽误孩子:正视多动症,少些偏见
很多家长担心 “多动症” 的标签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拒绝承认问题。但事实上,回避只会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困难。多动症并非孩子的 “缺点”,也不是家长教育的 “失败”,它就像近视需要戴眼镜一样,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发育问题。
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多一份观察和理解,少一份指责和压力。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寻求帮助,才能让孩子摆脱多动症的困扰,在学习的道路上轻装上阵。毕竟,每个孩子都渴望进步,有时候他们只是需要我们换一种方式去 “看见” 他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