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课堂多动,爱做小动作?小心多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7-14 17:14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7-14 17:14
“他经常在桌子底下玩笔!”“上课的时候,他屁股就像长了刺,总在扭来扭去。”……这些熟悉的话语,或许是许多家长在家长会上听到的反馈。当孩子在学校表现出难以安静、频繁做小动作、似乎无法长时间专注于课堂内容时,家长心中往往会充满疑惑和担忧:这是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特别是当这些行为持续存在,并开始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和课堂纪律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是需要家长警惕的一个可能因素。
一、 课堂上的“小动作”:不仅仅是调皮
在课堂上,孩子们做小动作的现象并不少见。年幼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本身就相对较短,偶尔玩玩橡皮、转转笔,或者眼神飘忽一下,可能是正常的发展阶段表现。然而,当这些行为变得频繁、难以控制,并且呈现出一定的模式时,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多动症儿童在课堂上的“小动作”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 持续性:他们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在大部分课堂时间里都难以保持安静。即使老师多次提醒,过不了多久,小动作又会重新出现。
2. 多样性:小动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包括玩弄文具、抠手指、卷衣角、抖腿、在座位上不停变换姿势、东张西望、与周围同学窃窃私语等。
3. 与任务无关:这些动作通常与课堂学习任务没有直接关联,反而会干扰他们自身对知识的吸收,有时也会影响到邻近同学。
4. 难以抑制:孩子可能自己也意识到这些行为不妥,试图控制,但往往效果不佳,感觉像是身不由己。
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动作”,实则是多动症中“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症状在课堂环境中的具体体现。孩子可能因为无法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枯燥的讲解上而寻求其他刺激,或者因为内在的烦躁不安而需要通过肢体活动来释放。
二、 多动背后的可能原因:多动症的核心症状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课堂上的“多动”和“小动作”主要与后两者相关:
1. 活动过多(Hyperactivity):这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停活动,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内心的不安宁,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刺激。在受限的课堂环境中,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会转化为外在的、难以控制的肢体小动作。
2. 冲动性(Impulsivity):冲动行为在课堂上可能表现为未经思考就举手打断老师讲话、抢答问题(有时答非所问)、未经允许就离开座位、或者难以等待轮到自己等。这些行为同样会干扰课堂秩序,并可能让孩子在同伴中显得格格不入。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活泼好动的孩子都患有多动症。多动症的诊断需要满足特定的标准,包括症状的持续时间(通常至少六个月)、发生的场合(在多种场合下都存在,如学校和家庭)以及对功能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社交等)。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好动的孩子都标签为多动症。
三、 多动行为对课堂学习的影响
课堂上的多动和做小动作,对孩子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1. 学习效率低下:频繁的分心和小动作使得孩子难以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无法充分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 学业成绩下降:长期的学习效率低下会直接反映在学业成绩上,孩子可能在考试中表现不佳,或者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3. 课堂纪律问题:持续的多动行为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和批评,也可能干扰到其他同学,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4. 自信心受损:由于频繁受到批评、学业跟不上,孩子可能会逐渐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笨”、“不听话”,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5. 社交困难:冲动和多动行为可能让同伴觉得难以相处,导致孩子在集体中被孤立,影响其社交技能的发展。
四、 家长应如何应对与警惕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明显的多动和做小动作的行为时,首先应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焦虑和指责。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 与老师沟通:详细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包括行为的频率、强度、发生情境等。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关注孩子的情况。
2. 观察家庭表现:留意孩子在家中的行为模式。多动症的症状通常不只出现在学校,也可能在家庭作业、玩耍或其他需要专注的活动中表现出来。
3. 排除其他因素: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导致类似行为的原因,如睡眠不足、饮食问题(过多糖分或咖啡因)、学习障碍、焦虑情绪、家庭环境变化等。
4. 寻求专业评估:如果孩子的多动行为持续存在,且明显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建议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如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儿科)进行评估。专业的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行为评估量表、必要的检查等,来判断孩子是否符合多动症的诊断标准,或者是否存在其他问题。
5. 学习相关知识:如果确诊为多动症,家长应主动学习关于ADHD的知识,了解其特点、干预方法等,以便更好地支持孩子。
结语
孩子在课堂上多动、爱做小动作,可能是多动症发出的一个信号。家长需要细心观察,理性分析,既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也不能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通过家校合作,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早期识别和恰当的引导,对于帮助多动症孩子克服困难,融入集体,实现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切莫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错过了帮助孩子调整发展的比较好时机。
下一篇:孩子注意力难集中,警惕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