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确诊多动症,需要告诉孩子吗?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5-05 19:17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5-05 19:17
"妈妈,为什么我总是管不住自己?"
当医生说出"多动症"三个字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要不要告诉孩子?
有的家长担心,告诉孩子会让他觉得自己"有病",产生自卑;有的家长则觉得,孩子有权知道自己的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何告诉孩子,比告不告诉更重要。
一、为什么很多家长选择隐瞒?
小林的妈妈至今记得确诊那天的场景——8岁的儿子在诊室根本坐不住,爬上爬下,医生问话时总是抢答,检查还没结束就嚷嚷着要回家。
"多动症?不就是调皮吗?长大就好了吧?"这是她的第一反应。
和很多家长一样,她纠结的是:该不该让孩子知道?
1. "怕孩子给自己贴标签""一旦告诉他有'多动症',他会不会觉得'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反而更放纵?"
2. "担心被区别对待""如果孩子在学校说漏嘴,老师会不会戴有色眼镜看他?同学会不会笑话他?"
3. "觉得不是什么大事""男孩子嘛,活泼点很正常,何必给他心理负担?"
这些担忧都很真实,但隐瞒真的对孩子更好吗?
二、不告诉孩子,可能错过什么?
10岁的浩浩一直觉得自己"很笨"——上课明明很想认真听,但总是不由自主走神;写作业时稍微有点声响就被吸引;因为经常丢三落四,没少挨批评。
直到有一次心理辅导,老师问他:"你知道为什么专注对你来说比较难吗?"他才第一次听说"ADHD"这个词。
"原来我不是懒,不是笨,只是大脑工作方式不一样!" 知道真相后,他反而如释重负。
临床心理医生发现:很多多动症孩子在没有正确认知的情况下,会形成更负面的自我评价。
"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好?" → 自卑
"大家都说我不努力" → 愤怒
"算了,反正我也做不到" → 放弃
而恰当的解释能帮助孩子: 理解自己的行为 减少自责和羞耻感 更主动地配合干预
三、如何告诉孩子?记住这3个关键点
关键点1: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解释
"你有病" "你的大脑像一辆超级跑车,动力特别足,但刹车系统需要多锻炼"
不同年龄可以这样沟通:· 57岁:"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你会觉得坐不住吗?因为你的大脑里有个像跳跳虎一样活泼的小精灵,它让你精力特别充沛!我们现在要一起学习怎么和这个小精灵做朋友~"
· 812岁:"每个人的大脑就像不同的手机,有的待机时间长,有的运行特别快。你的大脑属于'高性能模式',所以需要特别的充电和管理技巧。"
· 青春期:"ADHD不是缺陷,而是一种神经发育差异。就像有人近视需要眼镜,我们需要找到适合你的'大脑使用说明书'。"
关键点2:强调"这不是你的错"
多动症孩子常听到的指责:"你就是不认真!""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乖?"
要明确告诉孩子: 这不是懒惰或故意捣乱 不是性格缺陷 就像有人天生戴眼镜,有人需要助听器一样
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名人故事:· 游泳冠军菲尔普斯· 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士尼· 歌手Justin Timberlake他们都公开分享过自己的ADHD经历
关键点3:把重点放在解决方案上
不要停留在"你有什么问题",而要转向"我们可以怎么做":
1. 具象化优点"你注意到没有?你的创意总是特别多!""你能量充沛的样子特别感染人!"
2. 建立支持系统"老师知道你需要偶尔站起来活动,我们商量好了,你觉得坐不住时可以帮忙发作业本"
3. 一起制定策略· 用沙漏提醒写作业时间· 把大任务拆成小目标· 设置"安静角"用于自我调节
四、家长常问的3个问题
Q1:孩子知道后会不会拿这个当借口?A: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如果孩子说"我有多动症所以做不好",可以回应:"是的,这对你来说确实更有挑战性,所以我们更要找到适合你的方法,你想试试A方案还是B方案?"
Q2:什么时候告诉孩子合适?A:越早越好。当孩子开始困惑"为什么我总被批评""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时,就是比较好时机。
Q3:需要告诉学校吗?A:建议和老师充分沟通。根据我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学校有责任为ADHD学生提供必要支持,比如允许站立听课、延长考试时间等。
五、重要的提醒: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小宇妈妈分享过一个暖心瞬间:告诉儿子多动症的事情后,孩子突然说:"妈妈,所以你不是因为我不乖才生气,而是担心我受伤对吗?"
那一刻她明白,坦诚带来的不是隔阂,而是更深的联结。
多动症诊断不是贴标签,而是拿到一份"使用说明书"—— 知道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 帮助孩子理解真实的自己 让全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想对所有纠结的家长说:你们担心的、犹豫的、害怕的,我们都懂。但请相信,当孩子从你这里第一次听说"多动症"时,他听到的不是"我有病",而是:
"原来我的特别之处,都被看见了。""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原来妈妈/爸爸会和我一起想办法。"
这或许就是好的开始。
上一篇:孩子脾气暴躁、易冲动?这可能是多动症(ADHD)在作祟
下一篇:孩子有这些症状,小心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