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的行为表现与引导策略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2-22 17:45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2-22 17:45
一、多动症儿童的行为表现
(一)注意力方面
1. 课堂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就像随风飘舞的落叶,极难长时间聚焦于老师的讲解。他们可能会被教室外走廊上的脚步声、窗外飞过的一只小鸟等细微的动静轻易吸引视线,目光随之游移,从而错过重要的知识点讲解。例如,当老师在黑板上详细推导数学公式时,多动症孩子可能已经沉浸在自己对刚才课间游戏的回忆中,或者被同桌不小心掉落的文具所干扰,思维早已脱离教学节奏。
2. 作业完成情况
做作业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说是一场艰难的考验。他们常常难以持续专注于作业内容,刚写了几行字,可能就被旁边的玩具、铅笔上的小挂件吸引了注意力,开始把玩起来。作业错误率也相对较高,因为他们在计算或者组词造句时,心思不知道已经跑到哪里,导致看错题目、写错答案或者遗漏步骤。一份简单的数学作业,正常孩子可能二十分钟就能完成且保证较高准确率,而多动症孩子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中间还频繁中断,完成的作业也可能错误百出。
(二)活动量方面
1. 坐立不安
无论是在教室里上课,还是在家里吃饭、看电视,多动症儿童都很难安静地坐着。在椅子上,他们可能会不停地扭动身体,双腿晃来晃去,仿佛椅子上有钉子让他们无法安稳。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下来,他们可能没有几分钟是真正安静坐着的,不是起身离开座位,就是在座位上如坐针毡,这种过度的活动量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状态,也可能会干扰到周围同学。
2. 过度奔跑与攀爬
在课余时间,操场上能活跃的就是多动症儿童,但他们的活跃往往缺乏规则和危险意识。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奔跑,速度很快且方向不定,就像脱缰的小马,全然不顾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安全。看到楼梯、滑梯、篮球架等,他们会抑制不住攀爬的欲望,即使老师和家长多次告诫有危险,他们仍会冲动地做出这些危险动作,稍不留意就可能摔倒受伤。
(三)情绪与冲动方面
1. 情绪波动大
多动症儿童的情绪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可能前一秒还在开心地和同学聊天,下一秒因为一点小事,比如被同学不小心碰了一下,就会立刻大发雷霆,哭闹不止。在集体活动中,如果轮到他们后一个上场或者没有得到想要的角色,也会表现出极度的沮丧和不满,甚至摔掉手中的道具,退出活动。
2. 冲动行为
他们的行动常常不带思考,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去拿,不管是否属于自己或者别人是否同意。在班级里,可能会毫无预兆地抢同学的文具,引发冲突;在游戏中,不等规则宣布完毕,就急于开始,破坏游戏的秩序。这种冲动性不仅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少麻烦和挫折。
二、多动症儿童的引导策略
(一)家庭引导策略
1. 营造稳定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多动症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努力创造一个稳定、和谐且规律的家庭氛围。每天固定好起床、吃饭、睡觉、学习以及娱乐的时间,让孩子的生活有章可循。例如,每天晚上七点到八点是固定的作业时间,在这期间,关闭电视、收起玩具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东西,让孩子养成专注做事的习惯。
2. 给予积极关注与鼓励
多动症儿童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注。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比如,孩子今天写作业比昨天少用了十分钟完成,或者在课堂上比平时多听了十五分钟的讲解,家长就要及时肯定:“宝宝,你今天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而且上课也越来越专心了,真棒!”这种积极的反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感。
3. 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家长要学会和孩子耐心沟通,用平和、温柔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当孩子出现多动或冲动行为时,不要大声呵斥,而是先深呼吸,冷静下来,然后蹲下身子,与孩子平视,询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例如,“宝宝,妈妈发现你刚刚写作业时老是动来动去,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呀?”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更愿意敞开心扉,与家长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学校引导策略
1. 教师培训与理解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多动症知识培训,让教师们深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成因和应对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用更包容、理解的心态去对待多动症儿童。比如,当孩子再次出现分心走神的情况时,教师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提醒他该认真听讲了,而不是严厉批评,让孩子在同学面前难堪。
2. 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语文课文时,不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而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们分组表演课文中的场景,让多动症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动画视频、展示图片等,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3. 设立个性化奖励机制
在学校里,为多动症儿童设立个性化的奖励机制很有必要。教师可以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特长,以此为依据制定奖励规则。比如,有个多动症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设立“绘画小能手”奖项,只要他在一节课内大部分时间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并且在课本上认真地做了笔记,就可以获得一次画画的机会,用这种方式激励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三)社会引导策略
1. 普及多动症知识
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多动症的宣传力度,通过公益广告、社区讲座、科普文章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多动症并非是孩子故意捣乱或品德问题,而是一种需要理解和帮助的疾病。这样可以消除对多动症儿童的偏见和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宽容、接纳的社会环境。例如,社区可以定期举办多动症专题讲座,邀请专家为家长和居民讲解多动症的相关知识,并现场解答疑问。
2. 提供专业支持与资源整合
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应加强合作,整合资源,为多动症儿童提供全面、专业的支持。比如,建立多动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配备专业的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特教老师,为孩子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辅导、行为训练等。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线上交流社区,让家长们可以在平台上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共同为多动症儿童的成长助力。
多动症儿童虽然在行为表现上存在诸多挑战,但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的引导策略,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关爱和支持,就能帮助他们逐渐克服困难,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科学干预多动症:为孩子的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