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挤眉弄眼也可能是病,警惕抽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7 23:57
  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活力与表情,一个俏皮的挤眉弄眼,常常能逗乐全家。然而,当这种“小表情”变得频繁、重复,甚至看起来有些“不由自主”时,家长们就需要擦亮眼睛了。这或许不再是孩子淘气的表现,而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儿童抽动症的信号。正确识别这些信号,是帮助孩子走向健康的第一步。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挤眉弄眼与抽动症之间的关联,提供科学的应对指南。
 
  挤眉弄眼:面部抽动的典型表现
 
  挤眉弄眼是儿童抽动症中尤为常见的一种运动性抽动,主要涉及眼周和面部的肌肉群。当孩子出现这种症状时,会不自觉地、反复地做出眨眼、皱眉、眯眼、翻白眼、嘴角抽动等一系列面部动作。这些动作通常来得突然,去得也快,看起来像是孩子在做鬼脸,但与有意识的表情不同,抽动动作是孩子难以自我控制的。如果挤眉弄眼的动作每天出现多次,并持续数周以上,家长就应高度警惕抽动症的可能性。
 
  如何区分是淘气还是抽动症状
 
  区分孩子的挤眉弄眼是淘气行为还是抽动症状,是家长面临的首要课题。有意识的淘气行为通常具有互动性和目的性,比如为了引人发笑或表达某种情绪,孩子可以随时开始和停止。而抽动症状则是无意识的、刻板的,孩子自己往往也感到困扰,想要控制却力不从心。家长可以细心观察,当孩子专注于某项他喜欢的活动,如看动画片、玩积木时,挤眉弄眼的动作是否减少或消失。如果是,那么这更符合抽动症的特点,因为抽动在专注和放松的状态下通常会减轻。
 
  全面认识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是出现不自主的、突然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根据抽动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挤眉弄眼、耸肩、甩手等属于运动性抽动;而清嗓子、吸鼻子、发出怪声等则属于发声性抽动。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会随时间波动,且常在精神紧张、焦虑、疲劳或感染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都可能产生影响。
 
  探寻抽动症背后的可能原因
 
  儿童抽动症的成因复杂多样,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它是遗传、神经生物和心理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占有一定比重,家族中有抽动症、强迫症等病史的孩子,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大脑内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的功能失衡被认为是关键的生理基础。同时,心理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关系不和谐、受到惊吓等都可能成为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的“催化剂”。
 
  家长发现孩子挤眉弄眼后的正确应对
 
  当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挤眉弄眼时,采取科学理性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关注、反复提醒甚至责骂孩子,这会给孩子贴上“坏习惯”的标签,增加其心理负担,反而可能强化抽动行为。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包容,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如果症状持续存在或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是明智的选择。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的专业医疗机构,设有儿童发育行为科、儿童神经内科等重点诊疗科室。医院致力于为抽动症、多动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各类儿童发育行为问题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院内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和相应的诊疗设备,能够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系统评估。医院注重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整合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资源,为每个孩子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旨在帮助他们改善症状,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儿童抽动症的诊疗方面,广州天使儿童医院通过规范化的服务流程,为众多家庭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上一篇:孩子经常发出“嗯嗯”声?或与抽动症有关

下一篇:孩子经常摸头发、甩胳膊?要警惕抽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