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眨眼、清嗓子?可能是抽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6 23:45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6 23:45
当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眼睛发炎”或“咽炎”,眼药水、消炎药轮番上阵,却收效甚微。但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出现,且孩子并非刻意为之,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儿童抽动症的早期信号。据统计,我国抽动症患儿数量已超过2000万,且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析这些“小动作”背后的真相,帮助家长抓住干预黄金期。
眨眼、清嗓子:不只是“坏习惯”那么简单
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是身体某部位肌肉或肌群突然、快速、不自主的收缩。在疾病初期,症状往往单一且轻微,极易被家长误解。
频繁眨眼是运动性抽动的典型表现,可能伴随挤眉、皱眉、翻白眼等动作,常被误诊为“结膜炎”“倒睫”;而清嗓子则是发声性抽动的常见形式,孩子会不自觉地发出“嗯”“咳”等声音,易被当作“咽炎”或“坏习惯”。这些症状的特点是:无法自控、反复发作,在紧张、疲劳时加重,专注或放松时减轻,睡眠中完全消失。若家长强行制止,孩子可能因焦虑而出现更频繁的抽动。
警惕!这些伴随症状可能是抽动症的“放大镜”
抽动症的症状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从单一部位发展到多部位,或出现新的抽动形式。家长需留意以下“升级信号”:
运动抽动多样化:从眨眼扩展到耸鼻、咧嘴、甩头、耸肩,甚至出现甩手、踢腿等肢体动作;
发声抽动复杂化:从清嗓子发展为吸鼻子、犬吠声、重复词语,少数孩子可能出现秽语症(说脏话);
行为心理异常:约50%的患儿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或情绪问题(如易怒、自卑)。
若孩子同时出现上述表现,说明抽动症可能已进入中重度阶段,需立即就医评估。
家长常踩的“雷区”:这些做法可能加重病情
面对孩子的“怪动作”,许多家长的应对方式反而适得其反:
1. 过度关注与指责:“又眨眼睛!说了多少次了!”这种批评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抽动频率增加,形成“越说越严重”的恶性循环。
2. 滥用药物:将眨眼当结膜炎治,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眼药水;把清嗓子当咽炎处理,盲目服用消炎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副作用。
3. 强制纠正:通过打骂、恐吓等方式阻止孩子抽动,会加剧其焦虑情绪,甚至诱发更复杂的抽动或心理问题。
科学应对的前提是理解:抽动症是“病”不是“错”,孩子无法通过意志力控制,家长的接纳与耐心是治疗的第一步。
抓住黄金干预期:家长可以做的三件事
抽动症的干预越早效果越好,6-12岁是治疗的关键窗口期。除了及时就医,家长的家庭护理至关重要:
1. 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减少对孩子的“监视”,不要频繁提醒“别眨眼”“别清嗓子”。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症状,如孩子抽动时,引导其画画、搭积木或进行户外运动。
2. 优化生活细节,降低诱发因素
保证睡眠:学龄儿童每天需9-11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避免看手机、电视;
合理饮食:少食辛辣、油炸食品及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可乐、巧克力),多吃富含钙、镁的食物(如牛奶、香蕉),有助于稳定神经功能;
规避感染:感冒、链球菌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注意增减衣物,勤洗手,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3.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若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或影响孩子学习、社交,应带孩子到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儿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运动抽动评估、发声抽动记录等工具明确诊断,轻症患儿可采用行为干预(如习惯逆转训练),中重度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听信“偏方”或自行停药。
抽动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等待与观望”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确实,部分轻型抽动症患儿可能随年龄增长症状减轻,但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至成年,甚至因未及时干预共患多动症、焦虑症等,影响学业和职业发展。早期干预不仅能控制症状,更能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因“异样”被孤立,让其自信融入集体。
孩子的每一次眨眼、每一声清嗓子,都可能是身体在说“我需要帮助”。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用科学的眼睛识别信号,用温暖的双手托举孩子的成长。抽动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解与忽视。从今天起,让我们多一份观察,少一份焦虑;多一份专业,少一份盲目,陪伴孩子走过这段特殊的成长旅程,迎接更阳光的未来。
上一篇:抽动症有哪些症状:家长如何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