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孩频繁眨眼,清嗓子,可能是抽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5 23:54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5 23:54
当7岁的孩子频繁出现不自主的眨眼、清嗓子,甚至耸肩、甩头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坏习惯”或“眼睛发炎”。但如果这些行为反复出现、无法自控,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儿童抽动症。据《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抽动症患病率达3%-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家长揪心的“小动作”,揭开抽动症的真相,帮助家长科学应对。
抽动症不是“坏习惯”,而是神经发育的“小插曲”
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是“故意调皮”“模仿他人”,甚至打骂纠正,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事实上,抽动症的发生与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失衡、遗传因素、感染免疫等有关,并非孩子的主观意愿。
7岁男孩正处于抽动症的首次高发年龄段,常见症状包括:
运动性抽动:频繁眨眼、皱眉、咧嘴、耸鼻、甩头、耸肩等;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发出“嗯”“啊”等怪声,严重时可能出现秽语症。
这些症状时轻时重,可能在紧张、疲劳、感冒时加重,放松、专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警惕!这些信号可能是抽动症的“预警灯”
抽动症的症状往往从单一部位开始,逐渐复杂化。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关注:
动作频率高:每天多次出现,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无法通过提醒或批评控制;
伴随行为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反复检查物品)、情绪易怒或焦虑;
影响日常生活:因抽动被同学嘲笑,导致自卑、不愿社交,或学习效率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约30%-50%的抽动症儿童可能伴随多动症、强迫症等共患病,需综合评估。
家长别焦虑!科学应对是关键
面对抽动症,家长的“错误应对”比疾病本身更伤害孩子。以下建议请收好:
1. 理解与接纳,减少压力
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会陪你一起克服。”避免过度关注、指责或模仿孩子的抽动行为,以免强化症状。
2. 调整生活方式,降低诱因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9-11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屏幕蓝光可能刺激神经兴奋,建议每天不超过1小时;
饮食均衡:少食含咖啡因、添加剂的零食(如巧克力、碳酸饮料),多吃富含镁、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坚果)。
3. 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若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或影响生活学习,应带孩子到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儿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评估量表、脑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轻症患儿可能通过行为干预(如习惯逆转训练)改善,中重度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如硫必利、阿立哌唑等),切勿自行购买药物。
4. 心理支持,守护孩子心灵
抽动症儿童常因“异样”被孤立,家长要与老师沟通,争取班级理解,鼓励孩子参与兴趣活动,建立自信。必要时可寻求儿童心理医生帮助,进行情绪疏导。
抽动症会自愈吗?家长需要知道的事实
部分轻型抽动症患儿可能随年龄增长症状减轻,甚至自愈,但约3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至成年。因此,“等待观察”并非比较好选择,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研究显示,6-12岁是抽动症治疗的黄金期,及时干预可降低共患病风险,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
孩子的每一次“小动作”,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助信号”。抽动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忽视与误解。让我们用科学的知识代替焦虑,用耐心的陪伴代替指责,帮助孩子摆脱抽动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您的孩子正面临类似问题,不妨从今天开始,给予他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因为爱与科学,才是治愈的好良方。
上一篇:孩子老眨眼、清嗓?要及时就诊排查
下一篇:抽动症有哪些症状:家长如何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