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孩子频繁眨眼或患抽动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4 20:24
  孩子眨眼睛本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这种动作变得频繁且不受控制时,家长就需提高警惕了。生活中,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频繁眨眼,会简单归结为 “看电视太久”“想引起关注”,往往选择忽视或粗暴制止。然而,这种看似普通的 “小动作”,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若未能及时重视,可能会让孩子的症状持续发展,影响其身心健康。
 
  一、频繁眨眼,为何与抽动症有关?
 
  抽动症是一种多见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是身体某部位肌肉出现不自主、反复、快速的抽动。而频繁眨眼,正是抽动症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
 
  这种由抽动症引起的眨眼,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眼部周围肌肉不受意识控制的收缩所致。孩子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快速眨动双眼,频率可达每分钟数十次,即使家长多次提醒,也难以让孩子自主停止。除了眨眼,孩子还可能伴随挤眉、皱鼻、咧嘴等面部抽动动作,这些症状会在孩子紧张、兴奋、疲劳或受到批评时加重,在放松、专注做事或入睡后减轻。
 
  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孩子的抽动症状可能从面部扩展到颈部、肩部甚至四肢,比如出现摇头、耸肩、甩臂等动作,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清嗓子、发出怪声等发声性抽动。因此,当孩子频繁眨眼持续超过两周,且伴随其他异常动作时,家长需考虑抽动症的可能。
 
  二、如何区分:抽动症眨眼与其他情况?
 
  孩子频繁眨眼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抽动症,还可能是眼部疾病、习惯模仿等,家长需学会准确区分,避免误判。
 
  若孩子频繁眨眼是由眼部疾病引起,通常会伴随明显的眼部不适,比如眼睛发红、发痒、有异物感,孩子会不自觉地揉眼睛,部分还会出现分泌物增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减少用眼时间、使用对症的眼药水后,眨眼症状会明显缓解。
 
  而习惯模仿导致的眨眼,多是孩子看到他人有类似动作后刻意模仿形成的,这种眨眼动作较为刻意,家长通过耐心引导和转移注意力,孩子能逐渐改正。
 
  相比之下,抽动症引起的频繁眨眼没有明显的眼部不适症状,孩子不会主动诉说眼睛痒或疼,也没有分泌物异常等情况。而且,这种眨眼不受孩子自主控制,越是提醒或批评,症状可能越严重,普通的眼部护理或行为引导难以改善。
 
  三、忽视抽动症眨眼,可能带来这些后果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频繁眨眼只是 “小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这种忽视可能会让孩子面临诸多潜在风险。
 
  在社交层面,孩子频繁且怪异的眨眼动作容易引起同伴的注意,甚至遭到嘲笑或孤立。长期下来,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敏感,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逐渐疏远同伴,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学习方面,频繁眨眼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其难以集中精神听讲、思考问题,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成绩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在心理方面,孩子会因无法控制自己的眨眼动作而感到烦躁、焦虑,尤其是当家长不理解,将其视为 “调皮”“不听话” 并加以指责时,孩子的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可能导致症状加重,形成 “症状 - 压力 - 症状加重” 的恶性循环。
 
  四、孩子频繁眨眼,家长该做好这几件事
 
  当发现孩子频繁眨眼时,家长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对孩子的恢复至关重要。
 
  首先,保持冷静,仔细观察。家长要避免过度紧张或指责孩子,而是冷静观察孩子眨眼的频率、持续时间,是否伴随其他小动作,以及在哪些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减轻,将这些信息详细记录下来,为后续就医提供参考。
 
  其次,及时就医排查。先带孩子到眼科检查,排除结膜炎、倒睫、干眼症等眼部疾病。若眼部检查无异常,且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带孩子到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为抽动症,避免自行诊断或拖延。
 
  再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孩子被确诊为抽动症,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批评,多给予理解和鼓励,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让孩子过度疲劳或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配合专业干预。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干预和治疗,如心理疏导、行为训练等。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症状并非 “错误”,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停药。
 
  五、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院,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等方面有一定的诊疗经验。针对儿童抽动症等相关病症,医院会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助力孩子恢复健康。医院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上一篇:抽动症发作的典型特征

下一篇:抽动症:解析孩子 “挤眉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