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常见误区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3 20:35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3 20:35
抽动症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家长、老师甚至部分公众往往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影响对孩子的正确干预和支持,甚至加重孩子的症状。了解并纠正这些误区,对抽动症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误区一:抽动症是孩子故意 “调皮捣蛋”
许多人看到孩子频繁眨眼、咧嘴、甩臂或发出怪声时,会认为是孩子故意搞怪、不听话,甚至会批评、训斥孩子。但实际上,抽动症的症状是完全不自主的,孩子无法通过意志控制这些动作或声音,反而可能因为紧张、焦虑而加重。
这种误解会让孩子感到委屈、自卑,甚至刻意压抑自己,导致症状在放松时反弹得更明显。家长和老师应认识到,抽动症是一种疾病,而非孩子的 “坏习惯”,需要给予理解和包容,而非指责。
误区二:抽动症长大后会自然痊愈,无需干预
部分家长认为,抽动症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 “小毛病”,长大后会自行消失,因此不重视干预。确实,有部分儿童的抽动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孩子都能自愈。
如果抽动症状频繁出现,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例如,课堂上的频繁抽动可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与同学相处时的异常发声或动作可能引发误解,影响人际关系。因此,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如行为引导、心理支持,必要时配合医疗干预),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减少疾病带来的影响。
误区三:抽动症是 “心理问题”,只需进行心理疏导
虽然心理因素(如紧张、压力)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但抽动症本质上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将其简单归为 “心理问题”,仅依靠心理疏导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症状。
正确的认知应是:抽动症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预时需结合心理支持(如缓解焦虑、营造轻松环境)和必要的医疗评估与指导,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
误区四:抽动症必须通过药物 “根治”
有些家长在发现孩子患抽动症后,急于 “根治”,盲目寻求药物治疗,甚至轻信所谓的 “特效药”。但目前医学上尚未有 “根治” 抽动症的方法,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症状较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且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权衡疗效与可能的副作用。
对于症状较轻的孩子,通过调整环境(如减少压力、保证充足睡眠)、行为干预(如习惯逆转训练)等非药物方式,即可有效缓解症状。过度依赖药物或滥用药物,反而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误区五:抽动症与孩子的智力、性格相关
不少人会误认为,抽动症孩子的智力存在问题,或性格 “古怪”“叛逆”。事实上,抽动症与智力水平无关,大多数抽动症儿童的智力发育正常,只是疾病症状可能影响其学习表现。
同时,抽动症也不是性格问题。孩子的自卑、敏感等情绪,多是由于症状受到误解、指责而产生的,并非天生性格缺陷。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能有效减少负面情绪对性格发展的影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医疗健康的机构,在儿童疾病诊疗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医院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针对儿童抽动症等各类儿童常见疾病,配备了相应的医疗团队和诊疗设施,以保障儿童能够得到合适的诊治。医院始终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上一篇:抽动症的常见表现
下一篇:抽动症的心理干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