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不高、长得慢?别只等 “晚长”,小心是矮小症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2 23:35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02 23:35
“同龄孩子都快到我胸口了,我家娃却比别人矮不少”“一段时间下来,孩子身高几乎没怎么变,是不是营养不够?”“老人说‘先长后不长’,可孩子一直比同龄人矮,真能等吗?” 面对孩子身高问题,不少家长既焦虑又困惑,总把 “长得慢” 归咎于 “晚长” 或营养不足。但实际上,若孩子长期身高落后、生长速度缓慢,可能是 “矮小症” 在作祟,盲目等待可能错过比较好干预时机。
先搞懂:怎样才算 “长不高、长得慢”?
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身高问题,不能只看单次身高数值,需结合 “生长速率” 和 “生长曲线” 综合判断。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时身高有标准范围,1 岁内是身高快速增长期,1-2 岁增长速度会略有放缓,2 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身高增长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区间;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增长速度都会迎来新一轮提升,男孩增长幅度通常略大于女孩。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矮小症可能:一是长期身高处于同龄、同性别儿童较低水平(可通过儿童生长标准表查询),明显落后于大部分同龄人;二是生长速率明显放缓,比如较长时间内身高几乎没有变化;三是孩子身高与父母遗传身高差距过大,比如父母身高都较高,孩子却明显低于遗传预期身高。
别忽视: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孩子患上矮小症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长不高只是 “缺营养”,但矮小症的诱因远比想象中复杂。除了营养不良(如长期挑食、偏食导致关键营养素缺乏),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生长激素缺乏,这是儿童矮小症常见的原因之一,孩子除了身高落后,还可能伴随面容幼稚、身体比例匀称等表现;二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孩子可能同时出现怕冷、乏力、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三是慢性疾病影响,如消化吸收障碍、慢性肾病、贫血等,会长期消耗身体营养,导致生长受限;四是遗传因素,若父母双方或一方身高较矮,孩子也可能因遗传导致身高偏矮,但通常不会落后于同龄儿童太多。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身高:长期睡眠不足(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缺乏运动(适当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长期精神压力大(如家庭氛围紧张、频繁转学)等,都可能导致孩子生长速率减慢,甚至诱发矮小症。
想帮孩子 “追高”,这些日常做法要做好
若发现孩子身高增长缓慢,家长不必急于用药,可先从生活习惯入手调整。首先要保证均衡营养,每天让孩子摄入足量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 D 等关键营养素,避免孩子挑食、偏食,少吃高糖、高油的零食;其次要保证充足睡眠,督促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尽量在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前进入深睡眠状态;要坚持适当运动,选择能刺激骨骼生长的运动类型,保证每天有足够的运动时间,既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又能增强体质。
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习惯调整后,身高增长仍不明显,或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儿童内分泌科就诊:一是孩子身高持续处于同龄、同性别儿童较低水平;二是生长速率明显缓慢,且已排除营养、睡眠、运动等因素;三是孩子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面容异常、智力发育迟缓、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医生会通过专业检查,明确孩子是否患有矮小症以及病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方案,如补充生长激素、治疗基础疾病等。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身高干预有比较好时机,青春期后骨骼闭合,干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家长切勿盲目等待 “晚长”,以免耽误孩子。
孩子的身高增长只有一次,没有 “重来” 的机会。当发现孩子长不高、长得慢时,家长要理性对待,既不盲目焦虑,也不忽视拖延,及时排查原因、科学干预,才能帮助孩子达到理想身高。
下一篇:没有了






